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不愿意给灾区捐款……

(2008-05-18 01:00:43)
标签:

文化

分类: 经典备忘

我不愿意给灾区捐款……

  汶川大地震牵动所有人的心,包括我在内,武当山周易研究会全体为灾区捐款6000元,这仅仅是表达我们的一点心意。

  实在说,我不愿意给灾区捐款,物质当然需要,但是我们相信国家还有大家做的更好。作为心灵工作者,我们知道轻重,我们更愿意前去灾区抚慰灾区同胞的心灵!

  我们不能如愿,所以,仅仅以有限的点滴捐款来表达我们的心意,但是,我们呼吁:关注灾区人民的心灵!

 

宗教可以在救灾过程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汶川大地震带走了大量同胞的生命。很多人似乎无意识地在媒体上为这些死者、生者“祈祷”、“祈福”,有人说我们应有一颗“悲悯”之心,还有人说,“天佑中华”。这些用语,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这种近似本能的情感反应也提醒人们,宗教可以在救灾过程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在现代国家出现之前,不论中外,日常的慈善救济活动,主要是由宗教组织承担的,甚至医院最初也是附属于教会的。出现天灾人祸,宗教组织也是救灾的主力。到20世纪之后,国家能力极大强化,建立了强有力的应急救灾机制。这样,政府就成为救灾的主角。政府能够有效地集中资源,便利地动用各种公共设施,尤其是利用高度组织化的军队,因而救灾效率确实大幅度提高了。

  不过,国家救灾也有其力所不能及之处。概括而言,国家救灾在灾难发生时偏重于拯救生命,在灾后则主要是向灾民提供物质援助。这些帮助必不可少,但很显然,对于灾难中的死者、生者来说,光有这些又是不够的。

  灾难中的受害者,不论是生者、死者,他们是人。他们的生命是丰富的,人除了躯体之外,更有心灵,这是一个深不可测的世界,而这个世界的状况又决定着人的肉体的感觉。因此,人除了需要物质资源的支持之外,也需要精神的支撑。尤其是身处灾难之中,人或者已经死亡,显然是需要某种永恒的安宁。或者是幸存者,眼见得亲人悲惨地离去,他们的心灵肯定十分脆弱,需要抚慰。

  对于这种精神需求,政府的应急救灾体系是无力提供的,这已超出国家能力的范围。人们建立国家,本来也没有指望国家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在长期自发演进而形成的社会中,另有一种制度具有满足人——至少是大多数普通民众——的这种需求的能力,那就是宗教。

  当然,历史上,宗教组织也一度有能力支配很多资源,所以,也可以向身处困境和灾难中的民众提供物质援助。到了现代,相对于政府的社会救助和应急救灾体系来说,相对于现代的世俗化的公民公益慈善组织来说,宗教所能提供的资源确实是比较有限的。但是,宗教具备的满足大量普通民众精神需求的能力,却是各种世俗性组织难以取代的。这也正是宗教能够及应该在日常的社会慈善救济及特殊时期的应急救灾中发挥重大作用的理由。

  这一点,在灾后的重建过程中尤其重要。首先,在应急救灾完成后,政府的作用将会减弱。政府确实会采取财政转移的方式支持灾区重建,但是,政府的重建措施仍然是物质性的,而且可以相信,是宏观层面上的,比如恢复共用设施等等。各个家庭也可以获得一些财政援助,但这种援助未必能够满足各家庭需求。政府的管治体系很难对每个家庭给予细致入微的关怀。但包括宗教组织在内的民间慈善公益组织能够做到这一点,它们的资源尽管有限,但其分配却可以更好地瞄准家庭的具体需要。这些民间组织也可以对灾区给予持续的关注。当然,受害民众在经历了如此巨大的灾难后的精神需求,可能非常强烈。在地震较为严重的地区,很可能每家都有死亡,由此将出现大量鳏寡孤独,他们在经历了地震最初的心灵震撼乃至麻木之后,将承受难以名状的孤独、恐惧等心理的折磨。但政府显然没有能力向这些遭受精神痛苦的民众提供帮助,而民间组织,尤其是宗教组织,可以较为有效地慰藉民众的心灵,缓解其精神痛苦。

  可以说,政府与民间组织、包括宗教组织各自发挥其比较优势,分别满足受害同胞的不同需求,是最优的救灾策略,是灾民之福。另一方面,近些年来,各地寺庙、教堂已聚集一定资源,具有一定公益意识,相信他们也能够在地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而这是中国形成优良治理秩序的重要课题。(作者为政治学者)

 

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之我见 

  唐山地震后,“精神废墟”的概念首次被提出。近年来,灾后心理干预作为一项新兴事业,逐渐走进了各种灾难的发生现场,为受伤的心灵搭建起一座座心灵家园。

  这次四川地震发生后,刚开始几天,人们被突如其来的灾难打击蒙了,这几天正是精神碎片重组跟自我保护封闭意识残缺精神开始复苏期,心理干预已经刻不容缓。

  如何使灾区的人民能够迅速走出心理阴影,使他们重新振作起来,树立新的人生目标,重新确定人生坐标,心理危机干预及其重要。

  但是自唐山大地震后,一直到现在,我国在心理危机干预这片领域中所取得的成果极其有限,尤其是在针对大规模的灾难发生后所进行的心理危机干预这一领域的科学研究跟医学研究成果更是有限。

  不是不想研究也不是没有研究,而是有许多的客观因素局限了这一领域的发展。我国启动系统性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到现今,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比起西方那些大国来说,所取得的成功还是成绩都有所薄弱。

  这次四川发生大地震,如何使人们重新在废墟上站立起来,已经成为广大精神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所要面对的问题。

  听说俄罗斯已经有心理干预专家支援到四川灾区,在这里搞拐要提醒大家一点,心理危机干预有很多种办法。

  其中心思想就是如何驱散患者心里的阴影,给他温暖,给他信心,给他关爱,使其重新振作起来。

  虽然外国专家有着很丰富的工作经验,排除精力有限外,语言上的障碍也会严重阻碍他们能力的发挥。

  所以,搞拐建议,最好是组织一只国内的专家队伍协同外国专家,在当地招募广大当地的志愿者,对其进行短时间的培训,一同走上“战场”。

  为什么搞拐会提出要求招募当地的志愿者,因为人们在失去至亲的亲人时,精神的支柱已经坍塌,这时,一处细微的举动很有可能会使其重新拾取信心,振作起来。之所以要找当地人,因为乡音也是一种疗伤的良药,交流起来,可以使其的精神状态处在一处温馨放松状态之下,为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只有让他们明白,家园虽没了,但我们可以帮他重新建造。亲人没了,我们都是他们的亲人,他们的身后站着亿万的同胞在关爱他们,关心他们。

  但愿四川人民能够早一天振作起来,重新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祝福他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