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的正常寿命是男160女140岁

(2007-11-22 01:07:11)
标签:

健康/保健

谈天说地

心理命理

文化休闲

哲学教育

幸福修炼

烦恼解脱

性命双修

寿命观点

  一、道化四象
  世界是成、住、坏、空的循环,人生是生、老、病、死的轮回,心念是生、住、异、灭的变化。一切人、事、物都逃脱不了生、壮、衰、亡循环规律,我们一般说人的一生有童年、少年、壮年、老年四个阶段,像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但是,仔细推敲,直接比类有少许问题,古人在这个方面有更准确的说法。
 
  二、宇宙神系太重要
  《黄帝内经》中给出的宇宙神系有如下描述:
  东方生风……其德为和……
    南方生热……
    中央生湿……
    西方生燥……
    北方生寒……
  宇宙神系将天地人以及它们在不同背景下的性用联系了起来,这个联系太深刻了,这份资料太宝贵了,我们一定不要轻视它。如果我们能够将各个系列的性用牢记于心,并且加以深刻理解体会,我们就能够做到“谨熟阴阳,无与众谋”,就能够做到左右逢源,就能够做到“心想事成”。
 
  三、“和”字有秘密
  宇宙神系大部分内容很容易理解,但是,也有问题,比如“其德和”的“和”字什么意义?
  同样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里,在谈到男子的生长发育过程时,有这样一句话:“二八,肾气盛,天癸至,阴阳和,故能有子。”对这个“和”,一般解释有两种,一是阴阳调和,二是男女性交。
  对于第一种解释,我们要问,在不到“二八”的时候,比如十五岁,这个时候他的气血调不调和呢?再者,“七八”以后,天癸竭,是不是就意味着气血不调和了呢?因为气血不调和就会产生疾病,这是不是说我们每个男子在“二八”之前“七八”以后都在生病呢?这个解释很难说明“和”是什么。
  第二个解释是阴阳相交,是男女的性生活,当然,没有性生活,在过去是不能有子的,现在有了试管婴儿,不用性交也会有子,可是我们要问,只要男女能够进行性生活,他们就会有子吗?许多不孕证的男女,他们的性生活是正常的,他们能够“阴阳和”,可是为什么又会无子呢?
  因此,这两种解释要重新考虑。
 
  四、“和”的真义
  我们种植一棵荔枝,这棵荔枝发芽生长之后,就具备了生命力,它一天天长大,长到一定程度,它就开花结果了。那么,这棵荔枝会不会一直开花结果到它枯老?不会的,到了一定时候,这棵荔枝作为树还没有完了,它还有很正常的生命,可是它已经不能再长荔枝了。
  又如我们养鸡,养到一定程度,它开始下蛋,可是下过一定时期后,你再怎么养它,它也不会下蛋了。
  生命体能够生养繁殖后代的这个时期,这个阶段,就其实际意义而言,就是我们讨论的“和”。作为个体,并不是有生命就能够繁殖后代,有一个特定的能够生养繁殖后代的时期,这个时期就被称谓“和”的时期。
  作为我们人类,以男性为例,这个时期往往是从16岁开始的,一直持续到56岁结束。这就是男性“二八,天癸至,阴阳和,故能有子”的真正意义。从这句话里,我们也知道了,这个“和”的状态,是以“天癸”的来和竭作为标志。
 
  五、人的春天
  那么,这种和的状态在自然界又是怎样体现的呢?一年的四季中,是哪一个时期可以称谓“和”的时期呢?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对春月的描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月的“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就像天地正处在一个生养繁殖的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万物生长,欣欣向荣,因此,春的特性就可以用“和”来描述,故曰:其德为和。在民间,老百姓会把发情阶段凄凄呼号的猫,称作“叫春”,可见春天的这个“和”德,就是生殖态的表述。
  明白了这个“和”德的意义,也可以联系到《周易》的“归妹”卦,归妹是嫁的意思,爻辞中有“帝乙归妹”,帝当然是皇帝,乙是十天干之一,是春二月,皇帝的女儿为什么要选择春二月出嫁呢?其意就是想借助春天的“和”德来给男家生儿育女繁殖后代,这就是“帝乙归妹”的真义。
  可见,“和”德是一年的春天,是人的生育期,是统一的,也是一致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说:男人的春天是以“天癸”的来和竭作为标志的“二八”到“七八”的时期,换句话说,男人的春天是40岁。
 
  六、人的正常寿命是男160女140岁
  男人的春天是40岁,因此,春夏秋冬四季算下来,男人的寿命是4*40=160岁;
  女人的春天是“二七”到“七七”的35岁,因此,女人的寿命是4*35=140岁。
  惊叹吧?
  惊叹之余,我们不仅会问为什么人们活不到这个寿命呢?男人的“冬天”是前16年和最后的24年,女人的“冬天”是前14岁和最后的21年,分成两段,为什么?切听下回分解。
 
  后记:本文是根据《思考中医》的作者刘力红的师傅、老中医、易学家、佛道修炼家、古文化学者李阳波的《运气学导论——开启中医之门》臆想,本人没有实证,目的在于启发朋友们的思路,别无它意。如果结合“水煮”四代领导人阅读,老人觉得,朋友们可能联想更多、收获更多,妄言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