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成在久:“坚持”和“坚持什么”

(2008-02-18 13:54:33)
标签:

知识分子

幸福修炼

健康休闲

武当山文化生活

哲学心理学

性命双修

命运学说

分类: 命运学说

美成在久:“坚持”和“坚持什么”  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

  南怀谨讲《庄子》·《人间世》

  “无迁令,”这个“迁令”什么意思呢?《论语》上有一句话叫做“不迁怒”,孔子讲颜回最好的修养就是“不迁怒,无二过”,怎么叫“迁怒”?譬如人在不高兴中,你来跟他讲话,“讨厌,你走开一点好不好。”他本来讨厌的是别人,并不是讨厌你。结果他“迁怒”到了你的身上。从人生经验中知道,朋友之间,乃至家庭中父母、夫妻之间也是这样,正在对方不如意的时候,去提出问题来谈,当然倒霉,这是时机不对。所谓:“薄言往诉,逢彼之怒。”所以,能够做到“不迁怒”很难。“无二过”,犯了一次错误,第二次决不再犯,所谓忏悔者,就是“不二过”。

   “无劝成,”不要勉强人家的成功。光要求人家而不要求自己,这就是“过度益也。”过度地要求是不行的。学宗教的人,往往对自己很慈悲,对别人却过度地要求,很“克核”,“克核”就变成刻薄了。

   做事作人不能“迁令”,自己当主管不能“劝成”,这是两点不能犯的错误。不然的话,做事情就非常危险了。“美成在久,”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好事不在忙。成就好的事情,不是一时做得到的。坏的事情却容易成就,一旦成就了以后,来不及改正。所以作人处事要慎重地考虑。

 

  有些美好需等待——等待是种智慧的进取

    春节快到了,来看老君的小朋友脸上都带着喜气。

    记得六十年代的一个春日里,邻居一位小孩哇哇地哭个没完,怎么哄他都没用。后来,他妈妈说:“别哭了,爸爸等会去找大队长(现在叫村长)要求,让年兜(春节)很快来。”结果,小孩立即不哭了!

    在小孩的印象中,过年的感受是最好的。不仅吃的、穿的都比平时好,整个世界都很开心。有谁不愿开心美好的时光早点来到呢?

    但是,在这个世间里,有的美好需要等待,急是急不来的。比如,春节的“年味”再好,也要等到年三十、大年初一才能享受。

    可长期以来,一说到等待,人们马上就联想到是进取心不足,是被动会丧失机遇。

    有一种思维习惯:以等待的姿态对待生活,是在盲目地捐损生命;而应抓住现实的分分秒秒,经过奋争获取美好的目标和憧憬。

    人们不想等待,也许是觉得:在等待者那里,世界是人家的;在躬行者那里,世界是自己的。

    在急功近利的环境里,往往会忽视现实中等待的定律。这样的定律在生活中、事业中处处可见:比如,急着喝开水,也要等待烧到一百摄氏度;打铁要趁热,可火候没到敲打也没用;抢时间,赶速度,也要等到产品合格才能出手,否则,企业很快就会消亡;“万事俱备,只等东南风” 东南风非等不可……

    许多成功者,与其说他们善抓机遇,不如说他们会等待机遇。这些人有一种本事,能敏锐地看到机会,提前做准备在那等候。这样的等待不是消极,而是一种智慧的进取。

    懂得等待的人心里明白,等待不仅是一种需要,而且有生活的美好风光。美好的理想、憧憬,美好的机会、目标,美好的作品、产品……是他们等待的对象。他们怀着美好的感受,自然有序地做好自身相应的准备,等待与这些对象的约会。

    这样的等待不会焦虑、不会烦躁,而能产生兴奋和愉悦。正象一首歌所唱:“等待让脾气不再变坏,等待也能让自己愉快。”

    有一位叫明月伊人的网友写道:“等待是如此甜蜜,在等待中悄悄想你,雪落的思绪随风渐渐离去……等待着那一脸灿烂的微笑,等待着那心动的感觉。”原来等待如此美丽。怪不得唱“等待”的歌竟有四十几首!

    人间最亲切、最感人的等待,则是母亲等待孩子回家。

    等待,从本上讲,是人的心灵的企盼。这种企盼与境界、信念有关。所以,有些人哪怕终生等待,一生都等不到,他们也无怨无悔。他们在一生等待的历程上看到了他人没有看到的美好风光。

    误解了等待,人们便会缺乏耐心,人间会越来越浮躁。

    懂得了等待,便懂得了准备和积蓄,懂得了时间和进程深层的意思,懂得了获取机会的资格。

    农民懂得等待,会获得好收成;作家懂得等待,会出好作品;企业善于等待,产品质量有保证。人的一生体悟了等待,提升了一辈子生活的品质。

    我们的宇宙中存在着无尽的等待。“牛郎”和“织女”,年复一年地等待着每年一次的相会;月亮与地球,相互等待着生物的交流;银河中的无数星星,等待着更多的对象懂得它们的闪烁……

    宇宙告诉世间人:耐心等待吧,有等待才有魅力!没有了等待,也就没有了世间。要看日出,等到天亮;要看月圆,老老实实地待到十五十六……

 

  最近在一本书上又看到那句话——“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句话本来是说儒家社会里,人,尤其是女人,要遵守那些骗人的礼法,遵守那些三纲五常的规则,这些东西是最重要的,生命跟这些比起来,当然要次之。

    当然,儒家用来骗人的这些“礼教”,早已经过时了,这句话所体现的价值观,现在看来近似于笑话。但是这次看到这句话,心里却突然有种莫名的感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且不说这里的“节”是种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对是错,单单这句话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为了理想,为了追求,为了坚持某种原则,“饿死事小”,生命都可以付出!这里面体现出了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一种顽强追求的品质。

    我又想到另外两件事。第一是经常被许多对日本感兴趣的人拿来说事的广已田,作为二战时日军在菲律宾的特种兵,一个人坚持在岛上游击,一直到1974年才投降回国,被称为“最后一个投降的日本兵”。这个顽固的军国主义分子给中国人的感觉是疯狂、偏执和不可理喻,但是谁都不得不对他30年的坚持说句“有种”。军国主义当然不对,但是单说他对理想的坚持,那种坚持的顽强程度,令人钦佩。

    第二是前些年的“感动中国”节目报道了一个老人,为了给牺牲在东北的战友守灵,一待就是四十年。当时我和一个朋友争论这个人物,他说这人的行为没有必要,甚至有点冥顽不化。我说姑且不说他坚持的是什么,他坚持他的信念是否值得(况且他坚持的东西是自己的承诺,坚持这东西于人于己当然首先没有坏处),单说这种四十年如一日,始终如一做一件事的精神,就足以“感动中国”,要是我们谁有这种精神,无论用到做什么事上,岂有不成功的道理?

    伟人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坚持某种东西,始终如一,而且这种东西是对的。有些人是有坚持的精神,可是坚持的东西是错的,那就轻则误己,重则害人;大多数人则是——明知道什么是对的,明明有那么一条成功的大路,可是没有坚持住。所以,持之以恒还真是必须的,得有点“饿死事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