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甩牌”女人不行,娶个明白女人做老婆!

(2007-09-07 02:07:58)
标签:

谈天说地

两性

婚姻

健康生活

人文风光

解脱烦恼

修炼

爱情

文化休闲

心理命理

分类: 网友交流
老人推荐一篇文章:
  要做女人,就做“三甩牌”女人 (文/打柴书生)
  写在最前:沧桑即是性感,磨练成就魅力!套用一句广告词:要做女人,就做“三甩牌”女人!
  又看到很吸引人的话题,所以又想放屁。关于北辰的“女人一生至少要被抛弃一次”的理论,我深表支持。但我觉得他还是太谦逊了。因为偶认为一个女人一生至少要被抛弃三次才算得上完美与毫无遗憾。为什么从25岁到35岁之间的女人最吸引男人的目光,说白了也就是因为她们被甩的次数多而更趋成熟。沧桑即是性感,磨练成就魅力。一个性感又魅力的女人怎么能不让男人们流口水呢,这也就是大姐大之所以迷人的原因。
  不过,在此要打住一点。是不是女人被抛弃的次数越多就越证明男人太坏的问题还得另当别论。在此不详表。那么,为什么一个女人要被甩三次才能称得上没有遗憾呢?因为这“三甩”会让女人学会三个道理。
    1。女人第一次被甩教会女人认清琼瑶阿姨写的东西是骗骗。
    女人的第一次被甩往往都是初恋。女人最是感性,初恋更是脚踩叶慈的树叶,手挥徐志摩云彩,风花雪月得忘乎所以。可是当他们的爱情,面对因为工作、生活、或者说父母的意见,什么都需要钱来维持以及不自由的现实的时候,问题就突显出来了。男人此时由于太年少,就会懦弱不堪、底气不足,所以往往就因此找借口而提出分手的话语。所以女人第一次被甩教会女人认识浪漫是需要条件的。
    2。女人第二次被甩教会女人认清男人是下半身动物。
    随着年龄的增大,在第一次被甩之后,女人渐渐对爱情有了重新的权释。她们认为爱情,婚姻与钱是脱不开关系滴,与生活是脱不开关系滴。所以她们在以后的择偶对象中往往会特别注意对方的物质条件。因为这样才浪漫得起来。可是,当一个男人拥有女人所期待的这些物质条件时,也就是他们最不在乎女人,最向往随便的时候。所以男人往往以此来骗这些女人的一夜情。女人屡屡上当,最后她们懂得了一条道理,男人都是下半身动物。
    3。女人第三次被甩教会女人认清什么是婚姻。
    女人在经历两次被甩后,可以说,此时已经是理性多于感性,离“奔三”的人不远了。在这时候,女人都达到了要结婚的年纪。岁月特别的不饶女人啊。于是,在这时候,女人在前两次被骗的教训上加了一条新的择偶准则——人品。并且把人品排在了第一。没什么也不能没人品。好,阴差阳错,缘分到来,一个适宜的人出现,女人结婚了。婚后,除了自己的亲生父母外,她又多了一个爹一个妈。除了自己要洗衣服外,还要给枕头边的男人洗。除了要陪丈夫睡外,还要生孩子。等等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被束缚与烦琐。有一天,她累了。不想做饭了。不要忍婆婆的气了,不想给老公洗衣服了。不想独自带孩子了。于是,天蹦地烈,丈夫对她不满,还骂了她。她也急了起来,与丈夫吵起架来。最后,离婚了。这一短暂的婚姻教会女人认识到,婚姻的确是爱情的坟墓。
 
    凡经此以上“三甩”历炼的女人,必是魅力十足的女人。因为她们在不断成长与生活的过程中真正的成熟了。所以男人要娶女人,就要娶“三甩牌”女人。不过,“三甩牌”女人大多数男人可能都没戏,无福消受。因为她们各方面都比你有经验,比你会生活,你没有本钱让她们被你吸引上。不是吗?
 
  老人学习心得:
  一甩认识了感性,二甩体会了理性,三甩学得嫁给了“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女人懂得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女人老人身边就有,理论和实践上说,“三甩牌”女人只是走完了人生的第一步。
  老人承认“三甩牌”女人“大多数男人可能都没戏,无福消受。”但是,比类到人生的成长,老人觉得“三甩牌”女人仅仅是完成了“社会人”的历练,必须要经历“出世人”或说“超越人”的阶段,才能成为“成熟人”或说“明白人”。
  “出世人”或说“超越人”也需要三个阶段的历练:看淡——人生不过如此,清净;自我——过好自己就是帮助大家,务实;超越——“大隐隐于世”,宽容。
  “成熟人”或说“明白人”本没有什么可说的,明白自明白,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是,这样的几个意思和明白人相关:人人都是佛,三无差别;变易,没有形态;大智慧_很无知,平凡_魅力……“三甩牌”女人不行,娶个明白女人做老婆!
 
  无可无不可,不受一切受!
  该干啥干啥!
  因为说到“宽容”,再引一篇好文章:
 
论“宽容” (胡若兰)

  观世界之流转,想世人之命运,似乎大多数人认为这世界事事不公平。有人健康壮实,有人生来虚弱多病;有人聪明漂亮,诸根灵敏,有人呆傻木讷,聋哑残疾;有人富足长寿,有人贫困短命。按佛陀的解答,上述所谓构成人类命运的种种情形,无一没有来由,无一不是种种因缘之果报。也就是说,众生现在的个性和行为必受到过去造成的意识生命流的诱导和制约,如果前生的身、语、意业,或者说意识行为是低劣的,就会给予意识生命流以恶劣影响;如果前世播下了良种,那就会在今生获得丰饶硕果。

  当遭受到种种不如意的事乃至是无辜的侮辱和诽谤时,我们该用怎样的心去对待这一切呢?无辜招受到侮辱和诽谤是由于我们前世造的孽业的因,今世招到了无辜的侮辱和诽谤的果。我们是继续造恶因呢,还是用“宽容”的心去消这个业,种下善的果?我常常看到电视剧里的所谓“债主”都实施了他们所应当的报复,没有人去干涉或苛责他们复仇的意志和行为。但虽然报得很合理,甚至符合公理正义,但那复仇的完成,真的可以除去那隐藏在心灵深处的痛苦根源吗?“怨恨”就像个“枷锁”,将我们的痛苦锁住,又像个心火的牢狱,让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痛苦的火焰中,自己折磨自己。要超越“怨恨”是那么的难,更何况是“宽容”。

  说到“怨恨”,我们知道“怨恨”必须依附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时,才能显示出怨恨的意义。我们之所以感觉到有“怨恨”,那是因为,我们强烈的执著有一个“我”在受到侮辱、伤害,但“我”是什么呢?如果“我”是身体的话,那么身体会腐化,就像空中花、水中月一样的虚幻,当我们的身体消失了,我们的怨在哪里?恨在哪里呢?如果身体不是“我”,而感觉身体存在的“心”是“我”,是我们的“心”在感觉受侮辱、伤害、杀害,是我们的“心”在怨在恨。但是,什么是“心”呢?“心”有固定不变的实体吗?“心”是永恒的吗?当我们说“心”时,其时并没有一个实质不变且永恒的主体叫“心”,因为“心”是刹那变迁的。当我们说过去时,过去心已过去,已过去的心念是不存在的;当我们说未来时,未来心还没到来,还没到的心念是不存在的;当我们说现在时,现在心刹那不住,刹那不住的心念也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所认为存在的心,并没有一个实质不变的主体,它生了又灭,灭了又生,生生灭灭,“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我们连实质的心都找不到,那么所谓依附在心上的怨恨也如同空中花、水中月般的虚幻。我们之所以有怨、有恨,全都是由虚幻的“心”和虚幻的 “执着”所产生,这使我们永生都沉溺于爱欲生死的轮回苦海中!

  当我们看透“怨恨”的本质后,我们就会学着去“宽容”。宽容别人,同时就是宽容自己,给别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就是给自己一个广阔的空间!有一段话说得很好:用感恩的心去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意志;用感恩的心去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用感恩的心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清除了你的业障;用感恩的心去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用感恩的心去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把“怨恨”的心变成“感恩”的心,那样你的心就会变得宽广,变得平和。因为宽广,所以才足以包容,包容那清净的,也包容那污秽的,包容善,也包容不善,就像广阔的大地,不拒清净污秽,也像浩瀚的大海,不拒百川细流,更像无垠的虚空,无所不含,无所不摄。愿我们的心胸像大地一样的宽广,像弥勒菩萨一样能容世上难容之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