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感悟健康生活解脱烦恼哲学教育亲情友情文化休闲心理命理情感生活修炼超越 |
分类: 网友交流 |
心理学硕士说:“平常人都会有的困惑”。
把人生过得舒展一些,是一份别样的追求。这样的人生写意而散淡,毋须置疑,散淡的人生一定是精致的。
喜欢人生散淡的人必得是中年之后。初出茅庐的“学生仔”们讥诮这样的人生,他们信奉“人生能有几回搏”,乐衷于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并渴望从中获得其乐无穷;仕途走红的“少壮派”们鄙视这样的人生,他们推崇“路是人走出来的”,终日在官场的急流险滩中左冲右突,挖空心思地想寻找一条登上权力之巅的通幽曲径;商场中一夜暴富的青年“大款”们嘲笑这样的人生,他们垂涎“世界首富的王冠”,像柳宗元笔下的蝜蝂一样不择手段地积聚财富,最终把自己的生命变成了万贯家财的祭品。即使头上没有乌纱,囊中无多酒钱,年轻人也往往不甘心于过那种与世无争的生活,他们常常非常自豪地宣称——“让别人去做生活的骄子吧,我们的命运永远是开拓!”
这般豪情不能说不是好事,但须知,人生并不全是由豪情来充填的。人到中年之后,特别是在生活的迷宫里碰过几回壁之后,便会对人生有一种全新的认识。大多数人会把青春岁月的“少年狂”转化作对洒脱生活的追求,对轻松情致的向往,对风花雪月的喜爱,对琴棋书画的痴迷。这时候,人生开始变得散淡,志向开始变得缥缈,岁月开始变得飘逸。“去留无意,望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看天上云卷云舒。”达到这般境地,则是散淡人生的极致。
向往散淡易,进入散淡难。过一份散淡人生,需要对人生的大彻大悟。可是,世间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得到呢?
一直仰慕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人生观。
其实,宁静是淡泊的内核,淡泊是宁静的外延。两者相辅相成,可分而不可离。
宇宙产生前是宁静的,宇宙灭亡后仍是宁静的。宁静,悠然地主宰着人类的序幕和结局,没有谁会是例外。宁静,是生命的真实状态。古人云“无为自化,清静自在”“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的心灵可以沉淀出生活中的纷杂和浮躁,过滤掉人性中的浅薄和粗俗。
宁静,是一个文化概念。享受宁静,需要文化的介入。就像一幅对联所说:柴米油盐酱醋茶,不可不要;琴棋书画诗酒花,非要不可;横批,活得像人。文化给予人类最宝贵的是思想的能力,有了思想的能力,我们才能抵御孤独享受宁静。宁静的心灵,能使生活更有品味。
人只有在宁静中,才能真正意识到自我的决然独存,从而触摸到深藏的灵魂。否则,我们很容易在眼花缭乱的虚幻里迷失自我。
人类一直追逐着幸福,殊不知幸福是一种心灵愉悦的感觉。有人爱你是幸福,有人为你分担苦恼是幸福,有人愿意等着你也是幸福。幸福存在于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它不一定是物质的,也不能量化。获得幸福,只需要一颗宁静的心。
作家约翰海恩斯远离人群,在阿拉斯加的冰雪旷野中度过25年狩猎生活,他也在一种独立自然、宁静健康的生活中领悟世界、了解自己。
梭罗和约翰都活在自己该活的领域,都做着自己天性中该做的事,正如约翰在其《星火》中所写:“什么都不做,当个无名小卒,那会是一种好生活。像阳光下一块石头那样安静,伐木、劈柴、生火取暖,将雪和冰融化成水,这一切,生活的追求,事物的追求,都是无穷无尽的。”
社会,使人性趋向复杂化。对于精神本能强烈的人来说,节制社会交往从而简化社会关系,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梭罗和约翰是宁静幸福的,他们是自己真正的主宰。
宁静,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远离喧嚣;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优雅休闲;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恬淡从容;更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超脱人生。
前人曾有“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之说,其实隐者无大小,无论城市乡村塞北岭南,皆可随遇而安。宁静是心境,所谓我心即万物,我心宁静,万物即宁静。
宁静,并非消极隐居和不思进取。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说明为学原本应该心思宁静,努力耕耘而不作奢望贪欲。
诸葛亮卓越超群的智慧才能,正是宁静学习的结果。
宁静,是一种领悟生命的境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清澈悠远的歌声,至今飘荡在万里长空。李叔同,这个曾在文学音乐、书法绘画、话剧表演均有极高造诣的风流才子,竟然在事业巅峰时期出家为僧,成了青灯黄卷持斋诵经的弘一法师。
美丽的,未必是快乐的。李叔同由情欲走向空灵,以其独特的方式走进了宁静。
人的欲望可以很小很具体,也可以无限膨胀。当人们共同承受患难的时候,每一个平凡宁静的日子就会变得无比美好,那种只求在天长地久之中享受粗茶淡饭的愿望,就足以成为幸福的期盼。痛苦与快乐永远是相对的,凡是享受过极顶欢乐的人,欢乐结束便要承受极顶的痛苦。以宁静的心态去感受生活,虽然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却能享受那份平淡之中的永恒安详。一个人的幸福,取决于自己的内心感受。
传统经济学认为,增加财富是提高人们幸福水平最有效的手段。但近年来,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教授奚恺元却认为,财富只是影响幸福很小的因素之一,人们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与财富无关的因素。物质只是精神的载体,它不是目的。
卢梭曾经断言,人类可以有两次诞生:一次为了生存,一次为了生活。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不仅有肉的诞生,还必须有灵的诞生。
宁静,是诞生和滋润人类灵魂的绿茵园地,是人类追求圆熟通达境界的必由之路。
人的生活,分为精神和物质两部分。物质在下,是根系;精神在上,是花叶。根系发达了,花叶自然茂盛。人的物质生活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自然就会追求精神的享受。然而,只有心境宁静,才能享受精神上的欢愉。为此大凡崇尚精神生活的人,都向往宁静。实际上,那些不屑追逐名利的隐者恰恰有着更大的欲望,他们孜孜追求的是更高级的生命内在的东西。
佛祖释迦牟尼的安详面相,是最宁静的心灵流露。人的脸部肌肉运动和内在情感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面相,是长期面部表情的凝固。悲观之人长期愁眉苦脸而成“苦相”;乐观之人经常喜笑颜开而呈“福相”。美国有位将军曾经向林肯总统推荐某人担任要职,林肯没有答应,理由是“那人长相难看”。将军不理解,认为人的容貌是天生的,不该因为容貌不好就不录用。林肯回答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要为自己的容貌负责。”林肯的意思就是“相由心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55%的信息通过下意识的肢体语言表达。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能根据嫌疑犯的面部表情鉴别供词真伪,他可以在几秒种内抓住他人面部表情的8个细节,从而判断出他是否在说谎。这种测谎技术的准确率高达90%,竟比测谎仪还精确
宁静和寂寞是孪生姐妹,有人在宁静中感到寂寞,有人却在寂寞中享受宁静。前者因为灵魂的空虚,后者得益于灵魂的丰厚。
宁静,是经历沧桑后的沉静,是一种充满内涵的悠远。宁静不是消极退缩的同义词,它是看透历史风沙后的平和,是抚平岁月沧桑后的恬淡。宁静含有一种震撼生命的力量,它不仅是人生中的一种丰盈和豁达,更是心灵上的一种抵达和升华。
宁静,孕育着人类的睿智。
外面的世界虽然很精彩,但是,我们依然渴望回到家里品味那份宁静。我们的心灵只有置身于家的宁静中,才能像那杯浸泡在开水里的绿茶一样,彻底地舒展放松。宁静是人生最美好的境界。
谁都可以拥有雨打芭蕉那样的美好境界,只要你把心灵托付给那芭蕉绿叶和潇潇雨滴,在清净优雅之中过滤掉那些浮躁妄念,你就会在心底生长出清逸纯真和安详快乐。
宁静的心灵,是快乐的源泉。
历史的宁静沉淀了岁月的艰辛,社会的宁静充满着人类的磨难,生活的宁静蕴含着平淡的幸福,在宁静中我们领略宇宙的奥妙,思考生命的意义,感受爱的真谛。
守住宁静,就是享受生命旅程中最感动的时刻,就是享受灵魂的安详。一片落叶,一丝阳光,都会使你感受到生命深处悄悄蔓延开来的美好。
海德格尔说过:“人应当诗意地安居”。这“诗意”,正是指现代人生活中缺少的那种宁静。宁静,既是工作时的宁静、思索时的宁静、享受时的宁静,也是痛苦时的宁静、失落时的宁静、反省时的宁静。当这份宁静慢慢渗入我们心底深处的时候,生活就会变得豁达洒脱。
周国平说:“有钱又有闲当然幸运,倘不能,退而求其次,我宁愿做有闲的穷人,不做有钱的忙人。我爱闲适胜于爱金钱。金钱终究是身外之物,闲适却使我感到自己是生命的主人。”在人生的长河里,需要波澜壮阔,汹涌澎湃的恢宏。也需要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轻柔。只有宁静才是一方净土,它能帮你抵御住无穷无尽的诱惑,唯人心灵的宁静,才能不热衷权势显赫,不妒嫉功成名就,不乞求声名鹊起,不羡慕美宅豪第。宁静的心灵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充满内涵的幽远。
罗曼。罗兰把幸福形容成“是一种灵魂的香味”。
守住宁静,就是享受那份清幽淡雅的闲适,就是享受那份灵魂深处的香味。
这是一个极大的困扰,我们无法摆脱这个困扰,我们很沉重,无法轻装上阵。为了这个困扰与顾虑,我们自己的感觉反倒下降,反倒被我们自己忽略。我们心理充满了奇特的自尊与自卑。别人的目光对于我们是那么重要,使我们不安。如果得不到公众的承认与肯定,我们再幸福也不幸福了,我们再快乐也不快乐了。我们自己无法证明自己的幸福,我们的幸福无法由我们自己验明。我们被动地生活,寻找幸福,我们常常寻找不着,因为我们出发时就迷了路。
所以往往是明明幸福地生活着反倒感觉不到幸福了。
总认为那些得道之人,都是无比“强大”之人。或许他们的外表并非高大威猛,然而身材不高者被称为“伟人”的例子并不少啊。
这是种内心的无比强大!是因内心拥有坚定的信念!是一种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内心强大,想来是自身修炼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思维逐渐趋于成熟,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内心的“定力”相当之强,对来自外界事物的干扰有足够的免疫力!
令人钦佩、令人向往的一种境界!
近看《于丹<论语>心得》(在此不作评论),有句话说得通俗形象,说“我们的内心究竟是做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还是一个粗粗拉拉的大小伙子,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
呵呵,想想自己的内心一直不就是那样一个“小姑娘”吗?
或许有过叛逆、有过任性、甚至有过坚强的“个性”,但从小到大,心理或精神上并未摆脱对家人的依赖。而且那“企图摆脱”的做法都不代表成熟,恰恰说明我们的“年轻”!距离成熟还太远!
哪怕离开父母有了自己的小家,哪怕已到了而立之年甚至不惑之年,却仍然幻想着能够有所依赖、期待着依靠男人的肩膀……因为始终认为自己是个小女人、弱女子,需要一个港湾、需要一棵大树!
唉!说到底,我这个“小姑娘”实际上一直就没长大,也不愿长大!
那些无谓的、执着的期待和幻想,最终带来的绝不可能是满足和幸福,只能是对他人无尽的失望和抱怨,是对自己命运不公的哀叹和痛苦!
为什么?那是因为“她”企图将自己的一切都寄托在他人的身上!将自己的命运交到了他人的手中!
与其说那是对自己命运的不负责任,不如说是她无力去承担,因为自认“软弱”的她尚未长大,尚未成熟。
其实男人和女人一样,都需要成长,男人并非就天生就是树,女人并非永远是藤啊!
与其希望找棵大树来依靠,不如自己成为一棵挺拔的大树,才不致像温室的花草一经风雨即夭折;才不致像水中的浮萍无奈地随波逐流;更不会像风中的沙粒,只能任凭风暴将它带到地角天边。
与其希望找个港湾来停泊,不如抛开那些无谓的幻想,自己安静下来,让自己的身和心都来享受生命的闲适!或许在你尚未意识到时,自己就成了美丽的港湾!
女人能够这样的时候,她就也拥有了内心的强大力量!
“为了验证无生自性,我们必须溯源而上,认清我们意念的源头。要不然,一个念头会带出第二个念头,第二个会带出第三个,永无止尽。我们经常被过去的回忆所骚扰,被未来的期望所牵引,当下却毫无醒觉。
是我们的心,引领我们进入娑婆的迷途。对心真实的本性盲目,紧紧抓住自我本性所幻化出来的意念,以至觉性被固化成像是“我”和“他”、“可欲”和“可恶”,以及许许多多其他的概念。这就是我们创造娑婆世界的方式。
如果不让念头固化,如果能够认清念头的空性,那么每一个在心中生起和消失的念头,都能够让我们对空性的体现愈来愈清晰。”
“六道轮回和涅槃的一切现象都像彩虹一般的现起,而跟彩虹一样,他们并无具体实存。一旦我们认识到实相的真实本性,也就是本性为空,却同时能现起为万象的世界,那么我们的心将不再受幻想所驱使。如果我们知道如何令念头在现起时即自我消融,它们就会像飞鸟划过天空一样地划过我们的心——不留下任何痕迹。”
“过去时代伟大的老师们认为,最珍贵的开示就是智慧与慈悲的无二无别。他们培养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而由这四无量心中,帮助他人的能力,就会毫不费力的自然现起。因着对所有众生慈悲的动机,我们应该在心中坚定的发愿,为利益一切众生而证悟。没有这个发心,我们的慈悲,只不过是真正慈悲的仿制品。据说:“祈愿他人快乐——即使是想危害我们的人——是完全快乐的泉源。”当我们最后到达这个境界时,对所有众生的慈悲就会自然现起,完全无需造作。”
注释:老人仅仅提供一些素材,解铃还需系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