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感悟旅行见闻武当山自然人文风光健康生活谈天说地解脱烦恼乐趣美图 |
分类: 立此存照 |
五龙宫背靠的大山叫五龙顶,约海拔900米,很平坦,还很奇特。五龙顶上水塘、水井永不干枯,而且不论淫雨或是干旱,总是和地面平,永恒地诠释着“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真理。
武当山五龙顶风光(1)
题记:小老高的博客记载这次四美女五龙游的文章是“再向武当行--不容易的疯狂”,按时间,疯踩黄泥地的第一天,喝酒喝疯了的第二天,登山登疯了的第三天……朋友们参看、了解、体会当时的身心状况,也许更利于消化老人这里给朋友们准备的精神食粮。
(接:四美女五龙游(1)——人物篇)
(接:四美女五龙游(3)——疯狂篇)
(接:四美女五龙游(4)——清静篇)
(接:四美女五龙游(5)——超越篇)
小老高的博客很快记载了这次旅游,随着兴奋逐渐文字化,发泄了,冷静了,有所觉察:“好像只有我们几个人看,别人都不爱看。”
很好,开始有所反思。但也显示出来,智慧没有定水的滋润——干慧地——人的状况,五龙宫及五龙顶示现的“性命双修”的道理重要啊。
《道德经》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打猎,音: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佛经上说:人们在红尘中久了,不只见不到美,甚至失去了欣赏美的能力。
但也不尽然,机缘巧合,人们总能有所反思。小老高的博客记载这次五龙游的文章——“再向武当行--不容易的疯狂(后记)”就谈到了很多感悟与心得,非常难得和让人羡慕,年轻人了不得。
钱锺书(《妙悟与参禅》)言:“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断,悟头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然得火不难,得火之后,必承之以艾,继之以油,然后火可不灭。故悟必继之以躬行力学。”
随喜!随喜!老人引一篇朋友的文章供养大家:
假如我们未曾来到过这个世界,那么它所发生过的一些都与我们毫无关系。我们本是天地间的一团虚灵,被老天当作一颗种子播撒到了人世间。这个世界也因我的降临而显现了她的丰富多彩。
我们从一个小小的受精卵,不断地摄取天地间物质的精华,铸造成我们的身体;不停地吸取万物的能量作为我们生命的能源;大自然的熏陶逐渐地唤醒了我们的灵性。我们本身就是上天的杰作,就是造化的精品。无论我们现在地位多么卑微,处境多么艰难,我们都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我们不仅仅在社会上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是社会意义上的人;我们首先更应该是活生生的自然的人,首先具备的是自然的本性。我们的生命是天地间至尊、至贵、至灵之物,道家因此把“天地人”并称为自然中的三才。
然而,不论上天给予了我们怎样的特殊恩宠,无论我们在社会上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成就,我们都会逐渐地衰老下去,终有一天我们的生命之火会燃尽、熄灭,不得不离开这个给予我们蓬勃的生命和无限的机遇,以及无尽烦恼的世界。然而,在下一个生命的轮回中,我们又几成的把握仍以人类的身份再重新来过?
现在,我们每天都在为生活奔波忙碌着,每天似乎都有做不完的事情,我们渐渐地习惯了,以为这就是生活的全部。又有谁,会静下心来,去体会一下在我们的不经意中,天地间那依然运转的一切,去倾听自然的运转所发出的美妙声音,去体味一下我们生命的变化,去想一想是谁在主宰着这一切,包括我们自身?去想一想谁是天地长久,而我们的生命却只能与草木共朽?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由多种演化的可能。一棵大树倒下了,可以腐烂为尘土,可以烧成灰,也可以炼成碳,可以变成煤,也可以升华为化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们所经历的不一样,使用的方法不同而已。而成就越大,则越为艰难。所有的树木都可以腐烂为泥土,但是成为化石的只有十万分之一。
佛法道法之所以贵重,是因为我们依其道理而行,人生的旅途上能够心明眼亮,少走弯路;依其道理而修,生命的造化中我们能把握住火候,可以身安少病;更主要的是它可以使我们逃脱生死关,到达永恒的彼岸。我们每个人在天地间这几十年的造化不同,我们的归宿也必定会是天壤之别。
人的一生中所有的忙碌都是值得的,它耗费了你的生命,却又让你在这种耗费中了解到补充生命的方式;它让你逐渐接近你的本原。每个人的活着都是有意义的,都是我们必须完成的历程。与父母的一生,完成了施与回报;与丈夫妻子的一生,完成了因缘和互助;与孩子的一生,完成了给予和再造;与朋友的一生,完成了广博和深沉;与自我的一生,完成了使命和回归。
痛苦和欢乐伴随着我们的成长,经历的世事使我们明白了因果、得失、进退、变与不变,永恒和短暂,真实与虚幻……最后找到我们永恒的归宿。从此不再迷茫,从此一切平凡的事情将不再平凡,我们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最终要向谁来负责。
贫道之所以要讲社会、道德、追求、价值,是因为人的气质和心性需要经世事的磨练而成;道理也要从事物的变化中感悟而出;人生的使命也要在世事的变幻中才能完成。不经世事的磨练,我们的心性无法升华;不经自身的修炼,我们的生命无法升华。心性的升华是生命升华的基础,生命的升华是心性升华的最终结果。如果没有生命的升华,心性的升华就没有最终的归宿。所以古人说,如果没有儒家的学说,人们就不知道如何入世,就不知道怎样为人;如果没有佛家道家的学说,人生最后就没有归宿。
不管是痛苦还是快乐,也不论是卑贱还是尊贵,生命的历程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只不过是百十来年的一瞬,它的根本意义就是上天赐予我们性命升华的良机,从而获得解脱,获得大自在。
武当山五龙顶风光(2)
老人觉得:像图片,经由模糊而清晰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都很美。人生从糊涂,糊涂到聪明,聪明而糊涂,都很好。
好事成双,再引一篇(人生百年漫作虚花的BLOG):
赵鑫珊
上帝造人造得并不太好,给人那么多欲望,而给人满足欲望的机会和可能性又那么少。所以我恨上帝。
在哲学家看来,哲学思考就是感恩,就是对苍天、对闪烁万古不语的星空、对天地神秘的交叉点、对人类人性同哲学家诚挚交谈的一声感激的回答。
现代人的困境和厄运是“无家可归感”,这里所指的“家”并不是成家立业的“家”,不是指你那个12平方米的狭小空间。哲学的“家”原指精神上的平衡和谐和安宁。哲学思考就是唤醒你我他她的“家园感”使丧失精神故乡和家园感的人“有家可归”。
情绪吗?哦,情绪也是一种哲学,只要这种情绪具有时代的普遍性。所以流行歌曲也陈述了一种时代的哲学思潮。因为它表达了千百万青年男女的喜怒哀乐、忧郁、惆怅、渴望和惴惴不安感,以及种种无法用语言表述的内在的感受和体感。千百万青年男女并不是通过阅读什么哲学著作,而是通过流行歌曲,通过邓丽君的歌喉来陈述自己的世界观,证明自身的存在,实现“自我表现”和思想感情的发泄。千百万人感情思想的发泄不是哲学是什么?!
诗的灵魂是自由,科学的灵魂是必然,哲学的灵魂则是在自由和必然之间做往返的波动。
哲学决不是丘墓死语的堆砌和引经据典,不是以秉古人之烛为荣光,而是博大胸襟与天籁合调,以宇宙万物为友,时代哀乐为怀,在无极的时空中道出永恒的独语,在一潭深碧似的内心映出一片湛蓝的天。
我爱智慧胜于爱知识。岁月会把一层层厚厚的尘埃蒙在知识上使它失去光泽,变得陈旧老化。智慧则不然。智慧永远是青翠欲滴,绿意盎然的。
哲学家是用哲学观念来满足自己。的确,你用什么东西来满足自己,你就是什么人。
科学和艺术于哲学恰好似树叶于树干。秋风乍起,万叶凋落,树干上却添了一圈年轮。
只有当现代男人同女人的全部关系建立在双方自由的浪漫主义的,发自内在纯感情的需要(而不是出于其他别的原因如同情、怜悯或物质利益的获得)的基础上,只有当人性的自由同性道德取得一致的时候,这个世界便宣告成熟了。
世界是大海。海水蒸发了,升华成了飘浮在蓝天底下的几朵白云,我把它称之为哲学。
哲学家是不哭的,他从来不流眼泪,但却流心泪。看不见的心泪比看得见的眼泪要深沉十倍,猛烈十倍,浩翰十倍。眼泪的成分仅仅是几滴水加几毫克盐,心泪的成分则是整个蓝天大海加上人类的命运。
哲学家死了,但他的思想却超越出了他的骨灰盒,化作袅袅淡淡的云居高临下,去安慰人,启迪人。
人只是地球上作短暂逗留的匆匆过客。过些年,都是要陆陆续续回去的,“回到哪里去呀?”哦,从哪儿来,再回哪儿去。悠悠不尽的时间,茫茫无限的空间。哦,回到我们中国古人所说的“宇宙”中去。因为古人对“宇宙”二字的解释是“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这便是人的根本处境。古人今人皆如此。也许你会说,指出这种处境未免太悲观了。我说,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我们所能做到的,只是化悲观为积极,化短暂为永恒。爱因斯坦临终前对女儿说:“我在这里已经把事情做完了”,愿我们每个人在临终前的那一刻都能站在自己的岗位上拍着胸脯如是说。
如果我去大学教哲学,当哲学老师,我给学生上第一堂哲学课就是领着他们站在秋夜星空底下,让他们各自同星星进行一次默默的自由对话,倘若星星对学生有一种情绪上的感染,这第一课便算成功了。因为第一次哲学的高贵冲动只能来自天上。
我不懂得秋夜皓洁星空的全部哲学涵义,我只知道它会给我一种情绪上的感染。地球在宇宙中是一粒孤独的尘埃,这粒尘埃在宇宙中的出现是偶然的,人类在地球上的出现也纯属偶然。于是我来到人间便是三重偶然。皓洁的星空教给我的东西,比十个贤哲教给我的还要多,还要深。
科学家认为大自然这部最大的书是用数学这种语言写成的,诗人觉得它是用片云、微风和紫罗兰的摇曳写成的,哲学家则一口咬定大自然是用一些哲学观念和原理写成的。
继续阅读接:四美女五龙游(7)——舒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