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2007-08-09 01:07:38)
标签:

人文/历史

谈天说地

文化休闲

哲学教育

解脱烦恼

修炼

超越

寓言

生活

健康

家居

乐趣

分类: 网友交流

题记:老人过着隐居的生活,社会问题/国家大事,无知岂能妄说?管理圈子的原因看到网友有些观点,收集过来学习。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壹、也来“偏激”一回(附颜华的文章:物价慢慢上涨,国家慢慢崩溃)

  贰、中国社会遭遇精神分裂

  肆、开会:制度化仪式及其对当代社会观念和政治文化的影响

  伍、精英、民粹与中国未来

  陆、到底谁在抛弃中国?

 

经营国家:藏富于民与国家经营

  柒、利润不是借口

  捌、天才的睿智与洞见

  玖、论中国历史上反对“与民争利”的思想

  拾、什么是财政?

 

真武、如来、阿弥陀佛……

  世上的许多事,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很多都出在巧上。也就是出在“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大概这就是人类世事具有生动情节的故事所在吧。

  前几个月,曾看到一则报道:泉州泉港区有个四44岁以宰猪为业的林姓汉子,与其他5人宰杀一头猪。当老林对准猪的喉部剌入一刀后,“意外发生了:猪‘嗷’地一声惨叫,挣扎着跳下案板。老林见状,立马就撵了上去。猪转身撞向宰猪场的大铁架,只听‘轰’的一声铁架倒了,跑在最前头的老林被砸中,鲜血直流。医生诊断,老林右眼球破裂,内出血,晶体脱位。鉴定为七级伤残。”

  而这事巧就巧在,老林早些年就左眼失明。如今,右眼再次伤残,让他双目失明,也几乎失去了生活自理的能力。

  看官,你说巧不巧?6个人杀猪,猪中刀后再窜起来,把原来左眼失明的老林搞成双目失明,而那几个同行,个个两眼安然无恙。坏事偏偏要砸中这个本来就眼有残疾的人,让他雪上加霜。

  也是在前几年,看了一则报道。说:有一个人抓到一条毒蛇,把它泡在烈性酒瓶中,制作药酒。一年后,打开酒瓶,准备喝自制的药酒。岂料,这只毒蛇并没有死,只是休眠,还活着。瓶子一开,就窜了出来,毒牙咬了制酒者一口,让这药酒瓶的主人,一命呜呼。有道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个老兄却是:泡起酒蛇咬自己的命。

  还是在前些年,我在南靖乡下,就在我住的村子里,发生了一件事。两个男孩子一个十多岁,一个七、八岁。他们在一起玩耍。十多岁的孩子拿了个弹弓,射击一个马蜂窝。马蜂受到攻击,倾巢而出,袭击袭击者——两个小孩。八岁的小孩跑得慢,被数百只毒剌扎得奄奄一息。送一七五医院抢救,也没能挽回小小的生命。在农村,独生子尤其宝贝。据说,这孩子更宝贝的是,其父不能生育,是祖母为儿媳妇从村子里找了一个汉子,借种而孕育出来的。偏偏巧在这个“独卵种”宝贝命蹇。我们知道这事之后,为之怜悯叹息。

  这些事,都让人觉得发生得出乎意料。老林宰了一辈子的猪,万万不会料到,砧板上的猪还会把他剩下看的见的那一只眼睛再搞瞎。泡蛇酒的那人,也万万想不到,泡在酒中一年的毒蛇还活着,居然还能窜出来“咬”他一命。

  马蜂叮孩子的事,我只能讲事情的经过,而无法评说。

  但是,我们细想,这些意外事故的因果,正是处在必然的情理之中。老林不杀猪,毒蛇不泡酒,后续的这些事就不会发生。

  正所谓,“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还有所谓:“你不惹它,它会惹你吗?”

 

  金人 曾经有个小国的人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壁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的人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

  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臣。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面对生命的态度

  有位太太请了个油漆匠到家里粉刷墙壁。

  油漆匠一走进门,看到她的丈夫双目失明,顿时流露出怜悯的眼光。可是男主人一向开朗乐观,所以油漆匠在那里工作了几天,他们谈得很投机;油漆匠也从未提起男主人的缺憾。

  工作完毕,油漆匠取出帐单,那位太太发现比谈妥的价钱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

  她问油漆匠:“怎么少算这么多呢?”

  油漆匠回答说:“我跟你先生在一起觉得很快乐,他对人生的态度,使我觉得自己的境况还不算最坏。所以减去的那一部分,算是我对他表示一点谢意,因为他使我不会把工作看的太苦!”

  油漆匠对她丈夫的推崇,使她落泪,因为这位慷慨的油漆匠,自己只有一只手。

  态度就像磁铁,不论我们的思想是正面抑或是负面的,我们都受到它的牵引。而思想就像轮子一般,使我们朝一个特定的方向前进。虽然我们无法改变人生,但我们可以改变人生观,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心境,我们无法调整环境来完全适应自己的生活,但可以调整态度来适应一切的环境。

  毕竟,你的生活并非全数由生命所发生的事所决定;而是由你自己面对生命的态度,与你的心灵看待事情的态度来决定。

 

    很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着同样一个问题。

    “我们从哪里来,为什么生,又为哪出戏充当观众或演员?而最后的结局是无论尊卑,无论穷富,都将在生命必须告贷的死亡里聚会。”千百年来多少诗人哲人如此追问过生命。但是,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没有人能给予生命一个准确的回答。或者只是为了应验那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叹。生命最令人敬畏的不过是它的不可复制性。于是,生死的问题成了亘古不变的永恒话题。
    王尔德说:“人生因为有美,所以最后总是悲剧。”但生命正是因为有了期限才显得美丽,就像烟花,只在天空中做短暂的停留,将瞬间的美丽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曾经的璀璨再不能回还。在博大无垠的死亡里,生命只是一刹那的闪亮。生命又如同在浩瀚的死亡之海中借来的一叶小舟,一旦死亡来索债,奔腾的巨浪顷刻间就将小舟倾覆。而生命的痕迹也随风平浪静后归于沉寂。
    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以至于一根小小的鱼刺就能轻松地夺走它;生命又显得如此执拗,一丝空气一滴水就能使生命得以延续。
    没有了人生华彩的乐章,生命不过是美丽的徒劳;不经过人生晦暗的通道,生命就无法展示快乐的终极。

    有一句话,印象颇深。人为什么要活著?”因为“人不幸而有了生命,所以必须活著。”“那么,人又为什么会死亡?”“因为——人不幸而有了生命,所以必须会死亡。”
  人生其实简单。做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生与死只是一念之间。

    但为什么很多人非常痛苦,还要活着?我想,除了对死亡的畏惧,更多的是一个或多个信念的支撑。为了上一辈,为了自己,为了后人。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生命追求永恒,和明月、江水相比,个体生命何其短暂,何其渺小。但代代延续的生命却与明月同样灿烂、辉煌。

 

  被忽视的三位一体学说

  说起阴阳学说,可能中国人都知道,但什么是三位一体学说呢?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简单的说,三位一体学说认为一个独立的和完整的事物内部都由三个密不可分的部分组成,三者共同构成一个紧密的结构。此三者之间既是同时的平等的关系,也包含有递进关系。
  三位一体学说来自于我们生活中的众多的三位一体现象,如古人所说的天上三光“日、月、星”,人生三宝“精、气、神”,佛教的三宝是“佛、法、僧”,基督教的圣子圣母圣父三位一体,道教的一气化三清(玉清、上清、太清),还有如像海洋陆地天空,动物植物微生物,人生的三个年龄段(老中青)……世界处处在显示着它三位一体的属性。
  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三位一体学说,人由什么组成?人包括哪几个重要的部分?如果是从人学本身出发而不是简单的从生物学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包括了以下三个最重要的部分:一、感受和知觉;二、感情和情绪;三、意识和思维。下面略论之。
  一、感受和知觉:感受有些时候换成“体验”更合适。人有眼耳鼻舌身,有各种复杂的感觉器官,通过这些器官人对外界有了知觉和各种快与不快(舒服与不舒服)的感受,婴儿就是凭借这些对外界有了知觉,人基于自身的生理结构,不可避免的具有了种种快与不快的感受,这就是第一层:感受和知觉,或者说体验和知觉。
  二、感情和情绪:我们说感受和知觉是人基于自身的生理结构而产生的,婴幼儿开始时就有,它的目标指向自身。那么感情和情绪就是主要基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的目标指向自身以外的他人。伴随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爱恨情仇也相伴我们一生。在我们的一生中,对不同的人,我们有着种种不同的感情,或者喜欢或者讨厌,或者依恋或者厌弃,或者深爱着某些人或者同时痛恨着某些人,这些就是我们的感情。
  感情是有指向性的,它总是指向我们自身之外的某个具体的人。而情绪则没有指向性,喜与怒、兴奋与失落、消沉与振奋这些都是情绪。
  感情和情绪两者联系紧密,感情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点我们观察婴幼儿就可以知道。但是感情比情绪更重要。
  三、意识和思维:人的第三个部分,也是最晚发展起来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对一个人起决定作用的部分,就是意识和思维。个人的层次和所拥有的力量主要也由此体现。面相学中有“三停”之说,下停对应的人的生理区域,中停对应人的社会情感区域,上停对应人的精神区域。所谓的社会情感区域是指我们因生存于社会上而产生的种种关系,如家庭关系,同事之间的关系,对朋友邻里的感情,乃上至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等等。精神区域则包含了人的精神和意识活动,对事物的认知和自身的意志以及对理想和目标的追求。此“三停”之说足可以更充分的帮助我们了解人的三位一体学说。
  人的感受和知觉、感情和情绪、意识和思维这三位一体既是各自独立,又有先后和递进关系,我们观察任何一个人从婴儿到成年人的成长过程就知道。婴儿初生总是只具有生理感觉,随后才有了情绪与感情,再后来才有意识和智慧。
  正确的认知来自于充分的感受和体验,最合以这句话作为对人的三位一体学说的总结和此文的终结。

 

  了解逻辑性以外的概念——树逻辑

  由于考试的原因,以及科技思想的深入人心,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需要逻辑性比较强,这样才能完成好考试,以及理解科学。但是还有一种概念,经常被我们用到却常常被忽视,它就是与数学概念对立的,既没有逻辑性又没有因果性的语文概念——树逻辑。

  为什么叫树逻辑呢,因为他有树一样的特性,虽然树逻辑是有非逻辑的特性,但就是为了不出现逻辑与非逻辑这样对立的情况,才叫他树逻辑比较贴切。

  需要说明的是,数学概念和逻辑概念非常重要,没有它,很多事情包括考试都难以完成。因为平常用的比较多就不过多讨论,这里主要来讨论树逻辑概念问题。

  树逻辑问题在科学中也有描述,比如概率论,量子力学,光的干涉及衍射现象等等。但是这些只是理解树逻辑的一个手段,树逻辑主要存在于实体,特别是生命体中。比如当有人问你,是你的手重要还是脚重要,是你的眼重要还是耳重要,你怎么回答。其实这是典型的树逻辑问题,就是说我们不必回答这个问题,即使回答了,它也没有意义,因为对于人来说,他们是人的一部分,即使你认为某部分重要,也是在承认他们是一个整体的前提下。所以就像一棵树,它不会放弃它的根茎叶,你不能说根重要或叶重要,因为没有根和没有叶都不叫树,起码不是活树。如果你砍掉它的部分枝或根,它会用整体的根茎叶做出反应去适应生长环境,而不是为了证明根或枝的重要性放弃全部。

  树逻辑是有条件的,单个物体单个概念不能成为树逻辑,只有部分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叫树逻辑。树逻辑的特点是周期性、循环性,每一部分之间有相同的目的和不同的表现。每一个部分受到伤害,每个部分都会有影响,树逻辑的显著特点就是共赢,循环当中的每一部分共赢,一旦循环断裂每一部分都将受到损失。树逻辑不是用来判断的,你不能判断说树是造纸的或是提供氧气的等等,因为树就是树,但是可以描述性说它是什么都行。树逻辑的特点是好坏在一起,同样一个事件对树的每一个部分的反应却各不相同。树逻辑能完成逻辑做不了的事情,比如生长,情绪,愿望,爱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