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性命人生——菩萨境界面面观

(2007-07-04 04:21:02)
标签:

谈天说地

感悟随笔

文化休闲

生命寓言

心理命理

哲学

超越

解脱

生活

寓言

乐趣

分类: 杂谈妄论
性命人生——菩萨境界面面观 性命人生——菩萨境界面面观
 
性命人生——菩萨境界面面观 性命人生——菩萨境界面面观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黄帝阴符经》)一句话说明了天下全部的事理:“知道”天的运行,“执行”天的要求,没有其它。(摘自“学问的层次”)
  这里“天”之一字,意义深远,各人有个人的领悟,所以每个人有自己的“天”,代表着各人的人生境界,也就是对“性命”的领悟层次,换句话说就是每个人学问的层次
    学问的层次谈的是生命的优化层次,实际上也是说的人生境界;近来读了张先生(见“结缘武当,必定改变自己与世界!”)此次来武当送我的一本《游心于佛道》,作者戈国龙先生在其书中附录了一篇日记,谈到有这样三种人生的境界(建议朋友们阅读下面的内容之前读过“人生‘三重境界’和‘四种大智慧’”):
  第一种是沉沦于生活的人,他们每天忙忙碌碌,或为升官,或为发财,为得失荣辱而憔悴了身心,却无暇思索人生的意义,他们对生活没有清醒的觉解,因而没有统一的灵魂,为外物而喜而忧,生活在盲目之中。这种人还来不及意识到他们的“性命”。
  第二种是有灵性爱思想的人,他们不仅在生活而且在思索生活,他们不仅在行动而且在赋予行动以意义,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清醒的人格,他们透过思想超越了有限的生活而与无限的世界相通,心系宇宙,神交古人。这种人已经开始自觉到他们的“性命”,但思想并不能代替生活本身,在生活中他们还有挫折和迷茫,他们和俗人一样有七情六欲,悲欢离合。
  第三种人是所谓的觉悟成道的人,这种人是人类精神稀有的开花,是体验了生命的虚无而有了形上自觉的人,是洞达了生命和宇宙奥秘的人,是达成了身心自觉自控而自由自在的人。这种人是通过“性命双修”而寻觅到“真性命”的人。他不仅是在思想而且是在存在,他的思想和他的生活完全统一,他已通过彻底的修行功夫转化了业力和无明,他已超越了自我的执着,与道合一。他只是简单的存在,但简单的存在是如此的浩瀚;他所有的思想与言说不是出自于大脑的想象和表现自我,而是来自于觉悟境界的展现和揭示真理。许多思想家们在思考真理,但他们不知道真理;而觉悟的人体验了真理,思想只是他存在的真理的显现。思想家们在思考人生是什么?而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觉悟人生?思想家在说他们自己也没体验过的东西,他们的理论是一种空洞的思想游戏;觉悟的人从来不说自己没有证实的东西,他的理论不过是指向真理的一个导引。读思想家的书,你只能增加你的思想,你并不能改变你的存在;读觉悟的人的开示,你不应该用思想的方式去理解他,你应该用你的存在去实现他。也许对一个在探寻的人来说,即使是思想也能使他有所体悟;而对一个习惯于思想的人,觉悟者的指示也变成了一种思想。佛学不是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世间的学问吗?科学不是已经给悟道的人以很多启示吗?
  老人学习了,也有感想:
  第一种人需要重大的事情,也许是“高处不胜寒”的体会;也许是“心灵的破碎”经历;在这种事件中很可能灵性得到启发。对这类人谈道只能种下远因,如果传授些技能或知识,现在的生命阶段里,也许效果更好。
  第二种人需要老师,如果没有定力和智慧,最好的方法是抓住老师的衣襟,他能把你带出“迷宫”。但是,一般来说,这类人很难对老师产生真正的信;而没有信力,不能跟随一个老师熏习一定时间,定慧不会真正有力量。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人比较难办,老人祝愿朋友们最好有阴德庇佑,没有逆缘现前,能持续熏习到有所成就。
  第三种人是我们的老师,要找到这样的老师太难了,也许我们还没有能见到这样的老师的慧眼。性命人生——菩萨境界面面观(参见《武当山说什么》之“遇真宫”)
  第四种人是介于第三第四两种人之间的人,戈国龙先生在其日记里自肯:我属于哪一种人?显然我是一个“道中人”,是一个永远不会满足于“思想”的人,是一个正在探寻的人,一个已经窥见了大道奥秘但还没有充分达成最后的觉悟的人,是一个正在思想而准备超越思想的人。正因为处于这样一个中间的位置,我能够向两头看,能够超越思想的局限而迈向更高的存在!
  这里有一个概念需要澄清,老人觉得“窥见了大道奥秘”就是“达成最后的觉悟”,“还没有充分”的意思是不能持续觉悟,时而退转。这种人是不错的老师,但是,我们自己要记得自己是修行中人,随缘地教授目的在于提升自己,千万不要自己把自己当成老师了。实际上,如果没有缘分遇到“第三种人”这样的老师性命人生——菩萨境界面面观,那么“第一种人”倒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戈国龙先生在日记里继续表达了自己作为“第四种人”的心声(引于下段),也说明了成为我们老师的理由,实际上也可以看作“第四种人”修行的路径之一,说成是“第四种人”的历史责任也未尝不可。
  我们不仅是在做历史性的学术研究,我们也试图以内在的体验和探索去发现佛道中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因为我们也是人,一个思考和体验生命大道之奥秘,在平凡的生活里寻求超越之真理的人,我们不是历史的裁判者,我们无权给历史中的智慧贴标签,除了自惭达不到古人的高度外,我们只有虚心的去向他们学习,与他们对话,倾听他们对生命奥秘的神秘的“天外之音”!在这种倾听,这种对话中,我们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我们逐渐领会了他们的意义,我们试图替他们用现代的逻辑性的清晰的语言表现出来。我们不是在简单的重复他们的语言,那样我们的读者将不知所云,所谓的“研究”就失去了意义。他们也许说得不清楚,说得不系统,他们没有经过现代式的学术训练;但我们今天的研究必须替他们说清楚,即使是研究精神病人,精神病学家对精神病人的研究也都将是系统的清晰的,更何况我们研究的是古人的大智慧呢?
  戈国龙先生在日记最后表达:在研究中我们提升了自己,也深化了古人,这就是“主客交融,古今对话”。
  日记不错,老人学习了,顺便借来用用,妄说菩萨,各位菩萨笑笑可以了。性命人生——菩萨境界面面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