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绝了!什么也没有失去,还在那儿!

(2007-04-13 16:28:08)
标签:

感悟随笔

谈天说地

心理命理

文化休闲

情感生活

超越

解脱

烦恼

寓言

武当山

分类: 杂谈妄论

  绝了!

  2002年3月22日,当时我在《中国武当网》工作,曾经回复了一个网友的帖子,今天整理旧档案竟发现了,而且早不发现晚不发现,正好我们的文章推进到目前的阶段,正有这个需求的时候发现了,老人加了现在的题目,一则说明了这个事情,另外,这样的题目……(明白人自明白)。

  纪念!

 

  网友帖子: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我一直非常佩服古人处事的这般淡然和潇洒,似乎其心融入了天地寰宇。

  面对得失、喜忧、利弊、爱恨……都看得很淡。可是这份心境的宁和到底从哪里而来的呢?难道非要回归自然,参佛悟道才会领悟吗?

  在竞争日益激烈,诱惑日趋纷繁的社会里,与人为善,往往遭到的是伤害,欺骗;

  面对强权,却采用以暴抑暴。

  人们躁动着,世界躁动着:眼泪,惊恐,绝望,仇恨……

  甚至是自然都在报复着人类,面对昨天一整天的沙尘暴,我漠然,我不知道人们一天天都在忙碌追求着什么?为什么世界是如此的混乱呢?为什么我的心是如此的混乱?

  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人活着目标到底是什么呢?我不远千里,从南方到北方,到底在追逐什么呢?

  追逐钱吗?赚到多少是个头呢?

  幸福吗?有吗?

  挽救爱情吗?可能吗?

  ……

  我想知道,于是我问自己。

  可是没有答案!

  有的只是烦恼!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可是:怎么才能淡泊,怎么才能宁静呢……

 

  老人回复:

  一、你的认识(思索)很好

  1、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有很大的普遍性和强烈的针对性;

  2、在烦恼的作用下,产生对人生乃至宇宙的探询,这本身就十分的让人佩服和尊敬(你要知道一般人不会产生如此强烈地对真理的渴望啊);

  3、你的问题实际上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你期望的目标(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二是对现实人们的行为不理解;三是如何得到你期望的心境;四是渴望解答现实人们的行为(合理否?为什么?)

  二、你的目标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你也可以理解为三种情形)

  1、天生如此: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种人心胸坦荡,拿的起、放的下。但是你问他为什么,他是没有办法为你解释的;

  2、生活的阅历和反思而得出的:应该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但是这种人心里是有宠辱和去留的,只是根据生活的经验觉得应该不惊和无意。这种人也不知道事情的所以然;

  3、经由烦恼,从而反思生活,进而经过修炼而达到这样的境界。这种人一路走来,所以明白所以然——烦恼的情形、祛除的方法、去除以后的境界。

  三、回答你的问题

  1、你期望的目标是正确的;

  2、你经过修炼,到一定境界(阶段)会明白人们为什么有现实的各种行为;

  3、得到你期望的境界惟有修炼(也叫修行)。修行的方法很多,但是总说即:戒、定、慧。这三者本来是三位一体的不可分离,但是在操作中有偏重。从我本人的经验来说,知识分子(强烈的“知”欲)方便从“智慧”入门。智慧门分四个层次:闻(听、看)、思(自己的正确反思)、修(生活实践中磨练)、证(启发我人本来具有的智慧,并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服务);

  4、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情况下的行为是与行为的目的不符合的(所以人们行为的结果总是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而得到的是烦恼。当然,糊里糊涂活着的不在此列)。这里的原因就是“不明白”(或说“痴”,老人在《武当山说什么》里有涉及)。

  暂且说到这里(老人的文章就是在各个方面尝试使朋友们明白相关的道理),有什么问题和疑问请贴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