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谈妄论 |
要是问:你见过天吗?你会怎么回答?
有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见过。
有人会说:天有很多内涵,你指什么?
第二种回答里,被问者已经展开思想的翅膀,赋予了“天”或多或少人文的内涵,这也很有意思,我们改天专门讨论。
第一种回答,是不假思索的,这里的天就是天空的天了。大家回忆、琢磨一下,你确实见过天?
我们看天空,无非有三种情形:万里无云;有些浮云或乌云密布;没有云但也不是“万里无云”阴雨时节。
自然的现象如此,我们再说一个人为现象,大家都洗过桑拿浴,请回忆:浴室里蒸汽腾腾,你站在玻璃窗外什么也看不见;但是,你走进去以后,还是能看得见;如果你呆的时间长些,就觉得很清楚,不是吗?
下雨时,天上的云很密集,飘动着。朋友们有没有在云里的经验?武当山周易研究会办公室在乌鸦岭,是山半腰,很多时候就是在云中。下雨时客人很少,云彩一朵朵飘近来,热了“抓把云彩擦擦汗”,一个人品茶看书非常享受。
很惬意吧?去年,我和朋友说起,有一个朋友就一定要来住,还要求准备招待他住一个礼拜。他情况我比较了解,是一个曾经小辉煌了一把的老板,现在沦落了,正是期望着东山再起的时候,思想上还是有太大压力、有些乱,想上来清净一些日子。我劝他不要太大“动静”,上来住一天半天可以了,他还老大不愿意。他上来的时候,正赶上下雨,非常高兴;喝了两泡功夫茶之后,就显得无所事事了;晚饭后就想走了,勉强挨到第二天早上下山,总计在山时间没有16小时,好玩吧?
(文章写到这里的时候,网友达瓦发我了这张照片,正正好贴合文义,有意思。)
我们把上面说的落实到我们构建的比喻里,落实在我们的身心中,也可以在理性感性上,看看人生,看看社会,侃侃历史,侃侃全球。
首先谈谈我们文章发表次序,老人前期文章基本属于认识准备阶段,至“原来如此:揭破生命的秘密”是第一个阶段总结。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开始更深层面介绍生命,“揭破生命的秘密:生命的成份”是总纲。
而生命在大家的印象里有牢不可破的概念,老人希望朋友们看到平常概念的局限从而扩展生命的内涵,一切运动、变化着的都是生命的内容——不象大家以为那样。
“博友们再也不需要投稿:有解决办法!”是说事,但是也没有离开我们的命运,老人还特别提醒:传播、完善这个建议,这样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实在说我们的命运也因此而改变,不是吗?
“修行路上的攀登”是期望朋友们把这个落实到自己的生活来体会,为了“逼近‘玩弄’我们的五个家伙,我们要克服‘烦恼’的防线进入‘幸福’的城堡,我们要熬炼‘烦恼’药成‘智慧’丹。”为此,“他爹她妈孩子仨自私下流有烦恼”一文构建了比喻,同时强调逻辑的不足,希望我们千万不要知识化。
“武当山是个暗示”说明事物的两重性或多重性,我们说社会你可以体会在自己的生活里,相反依然;甚至说具体的事情,你不妨落实在你的生命历程中,放大到社会、历史运动中;个体人的思维运做抽象成我们的比喻,比喻应该落实在个人、社会、国家、历史运动,或者相反。
“老大爹亲老幺妈爱生下老二用脚揣”把我们思维的运做和宇宙的发生统一起来,“兄妹生下的孩子:你的名字叫烦恼!”联系了宇宙、社会、个体,揭示其间的联系纽带无非是我们的心意识——是“自私”、“烦恼”、“下流”的作用而已。
“如来说法真武显圣仙女献瑞年夜饭”把一切串联在一起,六祖说了答案:“仁者,是你的心动啊!若你心不动,风不动,旛也不动了。”
我们的心体上随时上演着历史的“活剧”,“历史的舞台上不分中外,你我他大合唱!”涵摄了个人、社会、国家,感性——“下流”和理性——“自私”充分表演,思想“烦恼”穿插其中,历史时空里剧情真是千丝万缕、高潮迭起。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真正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请朋友们仔细看下图中的文字:
这张图是“不能改变环境时一定要改变自己”里用图,朋友们一定要读过。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二的两义”文章后有朋友留言,似乎不明白“乾坤”“瞬间”开合,希望朋友们最好一起读过“认得并不一定明白:一的内涵”这三篇文章。
乾坤多大?朋友啊,正当你看图中文字的时候,世界存在吗?那时候,你的“坤”不会比上边的图片大;而正“仔细”看文字的时候,你没有意识到“谁在看”;事实上,你“眼光”落在图片上的瞬间是“乾”在作用,你“仔细”看清楚的时候是“离”生成,你分别、联想的时候是“烦恼”出场。现在回想起来,过程是瞬间完成,但也有说不清楚的感觉,这就是“下流”的作用。你“眼光”落在图片上的瞬间是“坤”在承载,你“仔细”看清楚的是“坎”的样子,坎离作用的结果才有分辨、联想、烦恼。
分辨、观察基础上才有思想、联想,分辨、观察状态像是“万里无云”的天空。思想不一定烦恼,思想就像天空飘着的浮云,也许还挺好玩。如果“有些浮云”发展到“乌云密布”就不舒服了,是不是?思想和“下流”碰撞才有烦恼感受,就像没有云但也不是万里无云阴雨时节,思想就完全变成了感情——“下流”,是不是要下雨了。可见,“万里无云”和“阴雨时节”都是思想的一种状态。换句话说,“下流”是思想情绪化——开始不清明了,而思想逐渐清明向“万里无云”过渡也不舒服,我的那位朋友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下山去了。
“老大爹亲老幺妈爱生下老二用脚揣”文章里也说到:我们能意识到的思想是很有限的范围,思想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和我们能看到光的范围、能听到声的范围一样,都是很狭隘的范围——整个范围中间的一小部分,有巨大的可扩展性。
女人感情成分多——是水,像“乌云密布”要下雨,雨水又渗入大地——坤——“她妈”,“下流”和“她妈”很亲近,女人提升智慧要走“厚德载物”的路子;男人理性——是气态,思想的浮云加以澄清就万里无云了——离,极其清明下去就是天——乾——“他爹”露面了。这就是我们的“命根”,我们所以有生命,有一切依附在生命之上的种种,都从这里发生、发挥出来,这是就一般人的共性而言。
乾坤到坎离是顺行,我们的认识作用就是如此:
从“混沌”发生“乾坤”再变化“坎离”而“万物”的过程,我们知道人的认识作用就是这个次第顺序形成,所以当我们修养、体会到“乾坤”用事的情形,在这个“乾坤”用事的关键点上就存在顺逆之分野,如果逆行就会体会“混沌”即体会了“一”,因此其效用当然也大向径庭。张三丰说:顺为人,逆则仙,只在中间颠倒颠!
我们比喻中,思想就是老二,老二离他爹隔着“自私”大山,离她妈隔着“下流”之河,所以既不象他爹也不象她妈。没有“亲”也没有“爱”不是好事,话又说回来,也就没有人管不是,所以就更自由些。离的远了,当然就“思”就“想”,既“思”又“想”当然就“烦恼”了。当然没有人“用脚揣”它了,不过它太灵活了,两边“晃荡”的结果,不是“碰”“自私”就是“撞”“下流”。大家把这些描述落实在自己的身心、生活里,多体会一些,是不是这样子呢?
以上两段摘自“老大爹亲老幺妈爱生下老二用脚揣”,老人希望朋友们明白思想“烦恼”的边界——“自私”和“下流”的情形,我们这里想着重说明一些“自私”,至于“下流”的情形,我们另文介绍。
思想极其清明到“乾”作用的时候,我们的“命根”显露,就是我们的自我——有“我”的存在。佛教要破除自我就是要破除这个,我们文章中说它是意识之根,它一旦被破除就成为“平等性智(慧)——佛教名词”。
它非常坚固(是命根啊),有“与生俱来”的性质,一般人就被限制在它的范围之内终了一生,难以破除。但是,再难也难不倒人,真正说人是万物之灵的灵就在这里,我们古人发明了一个简单而奇妙的方法。
说出来很简单,意识之根不是要长出意识的枝叶(思想)嘛,我们就从思想下手,用“稀释”的办法让思想清明起来,这就是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现在被人们反感、讨厌是方式方法的问题,更多的落入俗套、教条,不能深层次地和我们的命运结合起来,说清楚我们生活关心的种种问题——“为什么?”。
如果我们不能在“为什么”这个问题上说清楚,一切好的东西都不能真正“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在行动中”。我们的传统文化就全面、系统地谈清楚了这些问题,甚至深入到了人生的真谛、宇宙的真相上,特别是武当文化还联系了养生、命运等今人关心的问题,所以我们真的应该学习啊。(摘自“根深蒂固”)
一个网友就和我谈了,经过几年来的学习,和同事相处融洽了、同事们更喜欢她了,连丈夫也说她温柔、更有内涵了,不知道为什么?
不知道为什么?因为这个变化不是思想的范畴,是思想不能认识的东西,是“潜移默化(见《武当山说什么》之“南岩宫”)”的效果。文章正写到这里的时候,被网友真月打断,她觉得自己受益了要帮助朋友,要老人参与她的计划。老人拒绝了,因为你身体力行已经在帮助人了,你自己不能透彻的时候,你的说教就有“自我”的成分——不圆融,依靠说教只能是“欲速则不达”而“适得其反”!
这个“自我”是人人共有的东西,你越觉得自己见到了真理,事实上正是“自我”的体现,学者们经常犯这样的错误,这是“自我”的变异——执着、固执;固执的结果,在生活里,就会不由自主地“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脱离人群自己烦恼,不能与人“和谐共处”让人觉得很“自私”,聪明人、男人大多有这样的情形;“自私”发展下去就真自私了,如果一定的条件下,难免不“下流”而真下流。这就是人的秘密,为了使大家重视而印象深刻,老人一反常态用“男人没有不自私”这样的题目,实属“非不得已”所以“罪不可诛”,请大家、特别是男同胞谅解。
这篇文章是“典故”开头,我们就还以“典故”结束吧,下面老人引用了一个朋友和我的对话,第一次,是情人节前夜踏雪无痕和老人对话:
踏雪无痕:老人,情人节快乐,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老人:你好,情人节快乐。
踏雪无痕:我们都是孤单进行时,情人节,乐从何来呢?!
老人:对呀(老人不是同意他,而是启发、问他,他能明白,看回复:)
踏雪无痕:乐在心里,乐在心里。
你看,他很聪明。这个小伙子是重大学中文的,因为特殊的缘分学《易》,而且去年在武当山周易研究会近一年,和我有过N次交谈。大家对他印象是非常聪明、爱学习,资质很好但也自视甚高、和人相处不是很圆融。看了年三十他和我的交流,就知道他在干什么、他的问题:
踏雪无痕:老人,祝您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老人:我给你的祝福放在博客里。
踏雪无痕:那是给所有人的祝福吧!
老人:你看到就是专门送你的呀。
踏雪无痕:我昨天去了银行,看到了钱,却不在自己口袋,填不饱自己的肚子啊!
老人:;)
踏雪无痕:老人,请教一个问题好吗?
踏雪无痕:有一个一直在买马,也就是买香港的地下六合彩,49个号码买一个,中了就翻40倍,那个人连输了四期了,有时候看好的只有四个号码,却不买一个,而开的就是他不买的,这事情让他很老火,今天是年三十,在06年最后一期,他对自己说:“如果今天买中了,明年再继续买,如果买不中,以后再也不买了。
踏雪无痕:结果呢,这个人看好了29和35两个号码,更看好29,而他电话到以前买马的地方,别人说这天可能不买,如果要买就电话他,这个人就等啊,然后又给其他几个地方打了电话,还是买不进,直到开了马电话也没有打给他,结果今天开的就29号,本来今天这个人一次就可以翻本的,结果上天给了一个不该给的答案。
踏雪无痕:请问:一,上天给的这个答案,是要这个人以后再买呢,还是不买了呢?二,是这个人没有智慧呢,还是命不好呢?请马会长指示好吗?
老人:已经给了答案
踏雪无痕:什么答案?买?还是不买?
踏雪无痕:智慧不够?还是命不逢时?您能不能明确点啊!
踏雪无痕:智慧不够?还是命不逢时?您能不能明确点啊!
老人:“结果上天给了一个……答案”,你也说了上天给了答案,只不过你加了个修饰词。
踏雪无痕:唉!老人啊,记得你曾经有一次和我吃饭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我缺乏智慧啊!我时而否定,时而肯定,不过,我可以对任何一个有神力的佛说,我不服啊!!我不服。
老人:;)
老人:总有服的一天,不怕你犟。
踏雪无痕:服!???服什么?服谁?是佛还是神还是鬼?
踏雪无痕:服!???服什么?服谁?是佛还是神还是鬼?
老人:那一天,你会知道。
踏雪无痕:人生大莫于没有生命,当我投胎做人的时候,我不知道有没有来生,当我投胎是一个花木时候,我不求做人,当我是在水里飘荡的木头时候,我根本就不知道有不飘荡的感觉,我会知道什么?又有求什么?又需要服什么?我需要做的,是继续的奋斗,成?又有何喜,悲,又有什么忧愁,需要服谁呢?
老人:说的好。
老人:你能做到了?
老人:你能做到了?
踏雪无痕:没有,如果成了,我能在这里矫情。我什么都没有,但我知道,我有韧性!
老人:(没有再理他)
踏雪无痕:老人,什么叫宇宙人生呢?能简单概括吗?
老人:你先从小事——能做到的事情做,以后就知道了。我的博客至少有两个人全部看完了,没有包括你吧?
踏雪无痕:不会,肯定不是我,您看我的性格就知道我是一篇也没有拜读啊。
我们在“人生是没有终点的旅行”里说到过孔子的“勿必固我”,我也看到有网友谈这个问题:“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引用过来大家欣赏: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此言孔门治学之戒也。言治学,不若言治身、不若言治事治家治国也。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若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子终生诲人不倦,非凭空言,而身体力行之也,何其难哉!若曰未圣,必中道而废,且劳劳若丧,何可及也。及至圣境,则无非率性而已,饥则食,倦则眠,立则斯立,行则斯行,舞之蹈之,卷之怀之,对境生心,当体即无,怡怡恰恰,坦坦荡荡,复何难之有?此夫子之学也!故“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文行忠信”,执所雅言,“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一以贯之耳!陋乎哉?君子居之,亦何陋之有?此夫子之行也!
明乎夫子之知行,则知其必无“四毋”之事也。“四毋”但有其一,便生圭角,便有挂漏,明而未圆,去圣日远矣。
“毋意”者,毋耽臆念,毋落空亡也。事可揣也,理可思也,人可度也,意则皆谬也。故空无回响,境无虚设,至于疑人偷斧者,意之事也。近来网络上多有“意淫”之词,斯须近之矣。
“毋必”者,理或有必然,事或有未至,故不可执耳。学未达道,则该有不周,洞有未彻,如何斯可之谓必也?“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此即“必”也,亦“毋必”也,其然,岂其然乎?匹夫之怒,溅血五步;兵家之动,千里杀将。斯皆“必”之能事也,岂不慎欤!
“毋固”者,毋囿也。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镬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人之为学,恒自树藩篱而闭道自穷也。坚白之辨,朱紫之淆,攻乎异端而不拔者,所见亦多矣,而自以为得,不亦惑乎!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源,子曰择善固执,毋固也。
“毋我”者,不以百姓之心为心也。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千夫所指,其能善终乎?释家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与此足堪发明。“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其言谆谆者如此!释氏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毋我也。
所谓“四毋”,皆言其止也。止其所止,安其所安,放之怀之,悦之来之,苟无健运,止可得乎?
后一篇:为人处世的真机妙窍:三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