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他爹她妈孩子仨自私下流有烦恼

(2007-02-10 04:13:08)
分类: 杂谈妄论
  先讲个故事给大家:一个瞎子想知道白色是什么,就找人打听,他找到的第一个人对他说:“白,象面粉一样。”当然瞎子不明白了,就找第二个人问,这人说:“象雪一样。”瞎子还是不明白,就再找了一个人问,这个人看到池塘里有一只大白鹅,顺口说“象鹅一样白”,恰恰好这时候大白鹅“嘎、嘎”叫了两声,瞎子说了:“哦,原来‘白’就是‘嘎、嘎’,咋也不早说!”
  有意思吗?你有这样的经验吗?介绍没有见过的东西怎么说好呢?
  这时候,常用的句型是“像……”,我们是在比喻。比喻就是用“以知”来比喻“未知”,因此,我们今天就是用一家五口来比喻一件事情,先认识一下这五口人:他爹、她妈、仨孩子——自私、烦恼、下流。
  我们想比喻什么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希望朋友们读过“揭破生命的秘密:生命的成份”,而且明白了、体会了。这件事情自己不能骗自己,如果你不是真切地体会文章的意思,老人建议你仔细阅读“原来如此:揭破生命的秘密”,放在“人生是没有终点的旅行”里体会。直到自己对自己说:“我知道了”,那么请你接着阅读下面的内容。
  我们一切的努力,甚至要借重比喻,就是一个目的——说明我们心灵的运作。
  描述心灵方面的词汇,按说也不少,可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内涵和外延。这样的情形,难免会横生歧义,朋友们要知道,我们不是要考试也不是作秀,只要你体会意思就行。
  这么说,可能会马上产生误解:老人似乎是说让大家模糊认识!不,不是的,老人希望大家清醒认识。但是,却不是你以前经验上的那种“清醒认识”,你不要为了其它什么,确确实实为自己一回,我们发布当代哲学家任汉生的“修行路上的攀登”一文就说明了这个。
  另外,我们借重比喻的重要原因,必须说清楚的问题就是逻辑,逻辑的最基本组成要素是“概念”,它必须有清晰、明确的内涵和外延。
  在与外部世界打交道时,这一要求很容易满足,如“桌子”、“椅子”、“电脑”这些概念就很明确,相互很容易区分,大家能得到一致的认识。但在与内心世界打交道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如“心”、“意”“识”这些概念,它们明确吗?不明确!每个人对它们都只有一种不自觉的模糊认识,其内涵和外延因人因事因时常常不同。心、意、识本身不但由于内在而难以观察和表达,尤其在于,它们本身并没有明确的自体可予以界定,在各种条件下可以变异和相互转化,甚至于心识类的存在可以转化为物理型的存在,反过来也一样。
  我们在“揭破生命的秘密:生命的成份”一文里说道:生命的成份有物质、感受、思想、意根(意)、识等,它们归根结底是一种东西的五种状态,这种东西叫什么都可以——无以名之强名曰道。而物质的五态都是精神的“固态”范畴,换句话说,物质五态是精神“固态”之细分。
  因为是一种东西的不同形态,所以相互转化就不足为奇了,而且我们还可以体会,从精神“固态”——物质这边看,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场态越来越不可见和不可琢磨,更不用说接下去被我们原来作为精神看待的感受、思想、意、识等。
  太虚无缥缈了,连“概念”都无法准确地建立,所以就更谈不上准确的“判断”和“推理”了。因此,在心灵世界,建立不起逻辑的各项所需要素,自然更建立不起完整的逻辑思维、表达和交流系统。
  如果从逻辑论证方面看,情况也一样。逻辑论证的基础是“前提”,即那些从实践中得出的事实、公理以及前人所证实的知识,说到底,公理以及前人所证实的知识也是来源于事实。所以说,逻辑论证的基础是事实、实验,都属于五官的直接认识。很显然,这一切只适合于外部世界,对于内心世界,既无法看到、听到,也不能去嗅去尝去触摸。
  另外,不同的人对外部世界的观察能力和得到的影象是类似的,大多数场合是一致的;而对于内心世界,不同的人自我感觉能力和印象却差别很大,既是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也会有巨大的差别。因此就很难得出明确恒一、众所公认的基本认识,所有这一切,都妨碍了有关内心问题逻辑前提的建立,而没有了“前提”,逻辑论证便成了空谈戏论!
  基于这样的情况,老人才这么费劲地比喻。
  好,现在我们就把这一家五口和“揭破生命的秘密:生命的成份”里说道的人的五种成分对接:
  他爹——识;
  自私——意;
  烦恼——思想;
  下流——感受;
  她妈——精神“固态”——物质五态。
  为什么要费劲地做这个比喻呢?
  第一,拟人化,方便我们以后的叙述——因为我们说的是心灵,用人来比喻比较恰当、贴切。
  第二,形象、生动,方便我们体会——没有逻辑论证的情况下,用强化了的人的特点来描述、说明。
  事情真凑巧,今天是小年,是万家团圆的日子,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这一家五口也团圆了。在我们进一步介绍他们之前,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先自己了解一些,比如,阅读“认得并不一定明白:一的内涵”能知道些他爹她妈的情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二的两义”说了些这家的背景资料,“《大姐:你裤衩掉了!》道出行事原理”后半部分提到过大儿子“自私”。
  好了,接着说下去需要几篇文章来展开,篇幅过大,所以老人不得已只好让朋友们“切听下回分解”了,见谅!小年之际,祝愿朋友们身体健康、吉祥如意!
  最后提醒一下,我们在干什么呢?我们在逼近“玩弄”我们的五个家伙,我们要克服“烦恼”的防线进入“幸福”的城堡,我们要熬炼“烦恼”药成“智慧”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