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揭破生命的秘密:生命的成份

(2007-02-07 01:01:01)
分类: 感悟命运
  生命的成份,就是说生命由什么东西组成,大家都知道:物质与精神。
  这么开头,有些熟悉我的朋友会想到老人又要细致解说名词了。有朋友已经给我说了:怕了你了,想看,看起来太累。
  有个成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老人偏偏“换个姿势”,让老朋友学个成语。揭破生命的秘密:生命的成份
  老人也注意到“神圣与调侃:生活被这样玩弄着”一文后有这样的评论:
  睿智而帅气的吴老太说:“有意思。”
  学者风范的天池大鱼说:“怪有意思的,呵呵。”
  青春亮丽的清水无鱼说:“呵呵,很有意思。”
  老人知道,这是友好提醒,也是善意批评,这是成年人的说话方式。
  还有一位匿名朋友以感叹来表达:“更多是不知所云~中国的文人啊,你们能不能写出别人能看得懂的文章??”
  两个问号充分表达了心情。意见提的好,老人接受并尽量加以改正,但是也有一点要更正,老人不是文人。
  另外,下面三位朋友的留言,批评的同时还提出了改进建议,也一并感谢,谢谢!
  陆迅再来,真切的爱义,无尽的体贴:“理多了点,讲理的文章一次最好只讲一个到两个理,多了看不进去。”
  徐庸智,师兄般的关怀:“有点饶口,再简练点。”
  一个不愿意透漏姓名的朋友(留言给我),情理并举,一派学长之风范:“我建议你的文字不妨再通俗些,真正给人带来裨益的东西一定是深入浅出为众人易于接受而不是曲高和寡而自得其乐,您既然有如此丰富的经历和深邃的思想何妨在文字的通俗性上略加雕琢呢,只是管见,不必在意。”
  老人引用这些留言还想说明一个问题,他们看法不同,说话方式不同,那么到底是什么不同决定了不同的表达呢?
  如果说物质方面有别,前三位怎么会说出同样的话呢?如果说精神起主导作用,那么后边的三位学者,学识在伯仲之间,同是批评及建议,为什么说出的话却携带了三种不同情愫?
  结论只能是:同样是人,生命的成份却天差地别!(文章可以到这里收尾,朋友们只好“切听下回分解”。再写下去不可能是短文章了,不知道朋友们乐意吗?老人觉得还是写下去吧,不然,哪里像一篇文章,仅仅是个开头。)
  朋友们被骗了,陷入了一个误区,总以为不同的概念是指向根本区别的东西。实际上,老人说一句绝对的话:一切概念描述的东西本质上都是一个,就是这一个东西的不同形态。
  我们以物质为例,来解释给朋友们听。一般都知道物质的三种形态——固态、液态、气态,科学上公认物质的第四种状态是等离子态,也有人提出物质的第五种状态是场态。严格地说,前四种是不同极化的场态,有点科学知识的朋友都知道。前些天杨燕提起,电视上说玻璃也是液态。论据是玻璃立着放,几年后上边变薄下边变厚。按这个道理说,钢板也是液态,立着放几十年,检测足够精确的话,下面也变厚。这说明了,物质的五种形态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
  物质如此,精神也一样。我们有感受,这是精神的“液态”;我们有思想,是精神的“气态”。
  “也谈命理(5)——你心状态不由你”中我们说到两个相关的概念——心态、性格,在生活中我们还用一个词,气质。大家有体验,似乎存在一种制约思想意识的东西,一个人精神的深层次形态——精神的“等离子状态”,因为它不同,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就总是受它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三个概念从不同角度说明了这种状态的效应。
  这种状态我们不知道,因为我们习惯用思想,而思想是从它来的,我们“眼光”总是向外看,不曾受到训练向“内”看。所以儒道佛三家总是让人“禅定”,实际上就是训练向内看的习惯,一定的训练之后,你就知道三家经典是在讲些什么东东了。
  心态、气质、性格描述的这种精神状态——“等离子”态,我们以前文章中已经介绍过,佛家叫“意根”——比喻象树根一样——能发生思想的枝芽。
  在“《大姐:你裤衩掉了!》道出行事原理”文章后半部分我们说到它,因为它,我们思想“天生”就含有“毒素”。
  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二的两义”一文中,我们说到:有时候“意根”可能离开我们的身体作用——可以完全看到自己(一般人只不过借助镜子能看到自己一部分),道家说这时候是“阴神出窍”。
  “意根”的“毒素”是强烈的“自我”,我们一般人不能打破“自我”而“大公无私”,说实在话是可以原谅的,因为我们没有见过“自我”,甚至都不知道“自我”是什么东西。
  《道德经》里称这个“自我”叫做“身”,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就是说这个“意根”。因为顽固的“自我”,你思想怎么的善也是“有大患”,可见打破自我是多么重要。顺便提醒学佛的朋友,人死后的“中阴”身,是这个“自我”加一气分。也说句闲话,学者们讲孔子、老子、庄子……听听有好处,不过你最好实践过。
  这个“意根”也叫做“意”,而我们常说的“意识”的“识”是另外的一个东西,它又比“意”深一层次,是心的“场态”。
  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思想意识”这个词汇,真正说是四个东西,我们不在这里细说,有兴趣请多琢磨“认得并不一定明白:一的内涵”,要是把老人的文章全部消化了,那什么也瞒不了你。我们也经常使用“意识”这个词汇,实际上是说思想,我们把思想说成意识的时候,这个就叫意根。怎么说都行,“非常名”嘛,体会意思就行。
  精神的“固态”是什么呢?物质的五态都是精神的“固态”范畴,换句话说,物质五态是精神“固态”之细分。信不信由你!生命的成份有物质、感受、思想、意根(意)、识等,它们归根结底是一种东西的五种状态,这种东西叫什么都可以——无以名之强名曰道。
  每个人的成分有区别,但也在变化之中,“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固态(物质)成分多就“实在”;液态成分多就“情绪”化;气态成分多就“聪明”些;意根强化就“固执”;识被强化就“理智”。大家自己能选择吗?
  好,该结尾了。揭破生命的秘密:生命的成份
  注1:我们的讨论逐渐从理过度到事上,所以,上个周期里“也谈命理”系列在这个周期里就以“揭破生命的秘密”命名,也说明了理与事不一(区别)不异(同一)的关系,以后文章会谈到这些。
  注2:阅读此文前最好阅读过“原来如此:揭破生命的秘密”、“人生是没有终点的旅行”及联结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