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武当山接触了各色人等,有许多人来找我是探讨幸福问题,大家都明白他们一切作为是要追求幸福,可是当说道幸福的定义时,都十分茫然,难道我们都在为一个不清楚的东西一生忙碌吗?
大家习惯性地认为幸福是一个离开人而客观存在的实体,我们只要朝着这个目标,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最终一定会得到它。不管我们是不是有意无意地这么认识,事实上,我们都在这么忙碌着。
与把人与事物分开来的思维模式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从来不把人和事物分开来,特别是象幸福这些与人密切相关的事情上,传统文化的概念更具优越性,就像没有疾病就是健康,传统文化定义:“没有烦恼就是幸福”,这个定义就同时具有包容性和可操作性。
有朋友认为:“这样的定义说了等于没说”。这正是其包容性,其包容性是超越时空的体现,具有不易和变易的性质,我们不深入研究是不会有很真切的体会。可操作性具有简易的性质,我们可以很好的把握,比如幸福吧,只要我们了解烦恼的因果,行事中避开烦恼之因,我们就是永恒幸福着。
“众生畏果,菩萨畏因”,说明了明悟真相的菩萨行事与众生的彻底不同,他们观照自心,哪怕一个恶念都没有,甚至也不打妄念,因此不会有恶果,也不会有烦恼,他们怎么会不幸福呢?而众生机心很重,不仅仅恶念丛生,甚至掩耳盗铃,自以为瞒过众人,为了一己利益恶行累累,怎么能不烦恼不断,逆境连连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