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感悟命理 |
网友流星无语问:“朋友,你对命理很懂吗?”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出这样的话,让人难以回答,也不用回答,释迦牟尼佛说:“无此事,不予答。”就象“电脑吃多少米饭?”这样的问题属于不正问。网友看了这个问题会不会这么认为呢?大多数会不同意,“问的很好麻,你怎么会这么说?”你觉得呢?
这样的句型在生活会话中很常见,比如,“你对电脑很懂吗?”属于很正常的问题,可是我就很难回答,第一,这里的“很”、“懂”两个字,我们有些约定俗成,但是没有准确的内涵,当一个人回答“是”的时候就会陷入“很懂”的麻烦里;第二,“电脑”之内涵外延,我们一般人也不清楚,所以其“懂”代表着什么层面、什么深度、什么作用的要求呢?提问的人也许自己都说不清楚,也让人没有办法回答;第三,当你说对什么知、懂的时候,就代表着你不知、不懂,因为知、懂是主体对客体的认知概念,它说明了主体不是客体,主体、客体的分离,所以你就不可能真正意义上“知”、“懂”了,就象“你不是我,你怎么知我”的问题。
日常生活里,很多这样的问题有这样的毛病,但是,还基本属于正问。尽管这个问题本身假定了问者、被问者、所问之事(上边问话里的电脑,本文问话里的命理)的相互独立存在性,根本上是违背真相、真理的,但是在世俗的层面,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交流没有问题,似是而非,体会意思就行。可是,这样的句型用在命运上就属于不正问,因为命运、命理上,我们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事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普遍联系,不能相互独立,根本上是一体的关系,命运、命理不是脱离我们人而存在的身外之物,我们就不能象对电脑那样去学习、了解、知、懂了,我们对命运这个东西没有明了,才提出这样属于不正问的问题,让人没有办法。
我们有必要细说说这个问题,这里要说命运、命理,就存在把命运、命理独立看待的嫌疑,所以,朋友们要清楚,我们仅仅是在第二义上谈论它,一切的谈论都具有寓言的性质(参看“寓言与理论”),如果能引导朋友们感知一些命运命理,老人将和你一样幸运。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出这样的话,让人难以回答,也不用回答,释迦牟尼佛说:“无此事,不予答。”就象“电脑吃多少米饭?”这样的问题属于不正问。网友看了这个问题会不会这么认为呢?大多数会不同意,“问的很好麻,你怎么会这么说?”你觉得呢?
这样的句型在生活会话中很常见,比如,“你对电脑很懂吗?”属于很正常的问题,可是我就很难回答,第一,这里的“很”、“懂”两个字,我们有些约定俗成,但是没有准确的内涵,当一个人回答“是”的时候就会陷入“很懂”的麻烦里;第二,“电脑”之内涵外延,我们一般人也不清楚,所以其“懂”代表着什么层面、什么深度、什么作用的要求呢?提问的人也许自己都说不清楚,也让人没有办法回答;第三,当你说对什么知、懂的时候,就代表着你不知、不懂,因为知、懂是主体对客体的认知概念,它说明了主体不是客体,主体、客体的分离,所以你就不可能真正意义上“知”、“懂”了,就象“你不是我,你怎么知我”的问题。
日常生活里,很多这样的问题有这样的毛病,但是,还基本属于正问。尽管这个问题本身假定了问者、被问者、所问之事(上边问话里的电脑,本文问话里的命理)的相互独立存在性,根本上是违背真相、真理的,但是在世俗的层面,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交流没有问题,似是而非,体会意思就行。可是,这样的句型用在命运上就属于不正问,因为命运、命理上,我们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事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普遍联系,不能相互独立,根本上是一体的关系,命运、命理不是脱离我们人而存在的身外之物,我们就不能象对电脑那样去学习、了解、知、懂了,我们对命运这个东西没有明了,才提出这样属于不正问的问题,让人没有办法。
我们有必要细说说这个问题,这里要说命运、命理,就存在把命运、命理独立看待的嫌疑,所以,朋友们要清楚,我们仅仅是在第二义上谈论它,一切的谈论都具有寓言的性质(参看“寓言与理论”),如果能引导朋友们感知一些命运命理,老人将和你一样幸运。
前一篇:不能改变环境时一定要改变自己
后一篇:相与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