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味舍得
春节家人团圆时,一个亲戚带来一瓶“舍得”酒。小外甥问我:“舍得是什么意思?”我说:“舍就是得,不舍则不得。舍得是人生的哲理,是一种境界,用白话说就是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当你得到某件东西的时候,一定会付出代价。”没想到小外甥貌似恍然大悟地说:“哦,原来是这样,我想每天都像过节一样,每天玩游戏,每天都很开心,我放弃去学校学习,这样就是舍得。”我说:“如果你现在放弃了学习,将来不能受到高等教育,就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你也会痛苦的。”小外甥接着问:“那舍与得怎么好像在循环?究竟有什么关系啊?”我一时语塞。
其实,并不是我不知道舍得之蕴意,而是讲多了怕小外甥越发迷糊。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典故:一个贪财的人背着一麻袋金子过河。遇恶浪翻船,船夫劝他丢掉金子,他舍不得,因此最终丢掉了生命。这个人一定是守财奴,他不懂舍得之道。舍得,是一种心态;舍得,是一种领悟;舍得,是一种智慧;舍得,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佛经《了凡四训》中说,舍得者,实无所失,亦无所得。随着光阴的流转,舍得这一禅理,渗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步演进为一种雅俗共赏、启迪心智的“生活禅”。舍得舍得,不舍不得,这是人们对佛教“布施”观念在寻常生活中的运用。“布”是流通的意思,“施”是给予的意思。舍得,便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舍得还是一种时空的转换、精神和物质的交流、人情和礼节的传达。
在“舍”与“得”中,重在“舍”字,舍的反义词不是得,而应该是“贪”。古语说,爱财曰贪。佛教语中,贪乃贪、瞋、痴“三毒”之一。对于私利的贪念,普通人要戒,公职人员更应如此。
舍,应该是勇敢果断的舍,是内心坚定的舍,是从容淡定的舍,舍后没有后悔、内心安定。舍时不仅需要进行利益的权衡,把握好舍与得的尺度,更应该考虑到其合法性和合理性。“得”要合法合理,“舍”更要合法合理。舍与得的理念不是在什么情况下都随意适用的,就像自由不是无度的一样。
而对于学业、事业,舍不能毫无原则地舍,有些成就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淀、等待和坚持才能取得,只要它是值得的。此时,何时舍,舍什么,怎么舍,全在于一个人的理性抉择。舍,不是漫无目的地舍,舍的过程中要衡量利弊。如同对待一个孩子,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你断不能赞成他不学无术只为获得终日玩耍的自由,而应该告诉他必须不断地学习,尽管学习的过程可能是枯燥的、单一的、无味的,他可能会失去一些快乐玩耍的时光。
蓦地,我知道该怎么来回答小外甥提的问题了。
(作者:锁楠)
另:“舍得”之酒名可谓集千古智慧于一体。“舍得”是中华几千年文明之精髓。舍得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舍之于物,得之于心,舍之于利,得之于义。人生福报,在于舍得。舍得又是一种潇洒,一种境界,一种情义,一种厚道,一种豪放,这又与酒文化相和谐。可以说,舍得之为名酒,只可为旷世酒尊专享。(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