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逼近3300点  预期正在实现

(2017-07-31 17:55:55)
逼近3300点  预期正在实现
玖福投资组合

   上周五,美联储货币政策声明大致倾向于"鸽派"立场提振了市场,道指再创历史新高,道指小涨33.76点,涨幅0.16%;标普下跌0.13%;纳指跌幅0.12%。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表现强势,百度飙升9.5%;阿里巴巴上涨,收盘创历史新高。黄金期货走高,纽约黄金上涨0.9%,创6月14日以来最高收盘;纽约原油上涨0.6%,已连涨四日并创两个月以来最高收盘。
   国内方面,周末IPO数据依然保持了9家43亿的额度,这样的数据开始逐步符合了大家的预期。投资者情绪从之前对于每周新股数据的高度关注,变成目前的适度关注,说明市场在逐步适应当下的节奏。
   本周一,国家统计局公布重要数据,中国7月官方制造业PMI 51.4,预期51.5,前值51.7,连续12个月在荣枯线上方。
   PMI较6月出现一定幅度下滑,且略低于市场预期,主要原因在于6月GDP同比、工业增加值、工业企业利润等大幅超预期,使得市场对未来经济走向过于乐观,推高了市场对7月PMI的预期值。但总体上,7月PMI制造业仍处于2016年10月至今51.2-51.7的窄幅区间震荡,经济仍为温和复苏,既没有经济过热,也没有二次探底。尽管PMI出现下滑,但我认为对股市却是利好:一方面,之前数据持续回升,市场对央行货币政策趋紧产生担忧,此次7月制造业PMI数据出现一定回落,意味着央行不存在由于经济强复苏而收紧货币政策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制造业PMI已连续10个月超过51,经济动力依然充足,因此,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央行将大概率维持“不松不紧”,消除了收紧的担忧。
   上周上证指数一直呈现反复震荡中的缓慢盘升行情,本周一,在偏暖的背景下,上证指数走出稳健震荡上扬,再度创出本轮回升行情的新高。上证指数收盘3273.03点,上涨19.79点,涨幅0.61%;创业板收盘1736.30点,上涨2.23点,涨幅0.13%;中小板指数涨幅0.85%,创出今年的新高;上证50指数横盘拉锯,涨幅0.07%。
   周一的上涨来自两大动力,一是港股。周一恒生指数持续攀升,大涨1.28%,再度创出两年新高。港股7月动力十足,不断刷新两年来新高纪录,在全球主要股指中涨幅居首。源源不断的南下资金,为市场上涨提供了动力。中资金融股、中资地产股、科网股、汽车股等热点板块轮番领涨。特别是腾讯控股本周一大涨2.82%,再度刷新历史新高,给A股蓝筹股以激励。二是周期股。这是我前期一直看好并大力推荐的行业板块。在供给侧改革持续大力推进的背景下,资源类个股如煤炭有色稀土钢铁等公司业绩大幅提升,经过前期震荡盘升到回调整理,上周五我明确说到:“有色煤炭经过前几日的震荡整理后,周五开始止跌回升,后市仍存在机会。”本周一全线大涨。稀土永磁和有色金属板块午后大幅走高。除早盘涨停的厦门钨业和新疆众和外,盛和资源、北方稀土、中国铝业、神火股份、云铝股份午后涨停。钢铁、煤炭板块午后也有所升温,包钢股份、方大特钢、西宁特钢、昊华能源涨停。这是推动大盘上涨的直接动力。
   从上证指数走势观察,指数依托10日和20日均线的支撑,已经形成了非常稳健的震荡盘升趋势,目前已经逐步逼近前期3295和3301点两个高点,后市挑战3300点将成为必然。在本轮行情初期,我就预期上证指数有望挑战3300点,并且还有望突破3300点,从目前行情发展看,这个预期正在成为现实。而从量能变化看,周一沪市成交2535亿元,较上周五成交额1984亿元放大27.77%,超过上周五个交易日的单日最高量能,夯实了目前盘升的趋势,有助于大盘继续向上拓展空间。
   上周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人社部政策研究司副司长卢爱红透露,截至8月底,北京、上海、河南等8省区市已经与社保基金会签署了委托投资合同,合同总金额4100亿元,其中的1721.5亿元资金已经到账并开始投资,剩余其他资金将按照合同约定分年分批到位。除上述8省区市外,还有一些省份也正在积极推动这项工作。由此可见,养老金正大踏步进入A股,这是稳定大盘的重要力量。
   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汉锋指出,下半年A股市场并不悲观。目前时点逐渐临近十九大召开,上半年主要数据出炉后关键部门的年中会议也在密集召开。改革预期的提升,有韧性的经济增长以及流动性改善预期,均利好下半年行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