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大特点直指2400点

(2014-09-03 19:12:46)
标签:

股票

两大特点直指2400点
玖福投资组合

    当很多看空人士似乎还沉浸在深市已经构筑出阶段性头部的形态中,还没有从前期调整的阴影中缓过神来,大盘就气势如虹地连拉四阳,伴随量能的急剧放大,指数势如破竹突破前期高点,再度创出本轮行情新高。
    周二,大盘放量越过前期高点,成功站在2250点之上。周三,消息面上再传利好,继8月制造业PMI回落不及预期后,非制造业PMI当日公布。数据显示,2014年8月,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4%,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高于荣枯线4.4个百分点。而中国8月汇丰综合PMI为52.8,前值51.6。数据均好于预期,为行情的纵深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周三大盘跳空高开高走,成功越过去年9月12日的最高点2270.27点,报收在2288.63点,上涨22.58点,涨幅1.00%;深成指报收8115.87点,上涨72.56点,涨幅0.90%;中小板指涨幅0.78%,创业板指数涨幅0.86%,较主板涨幅略小。
    A股四大指数日线均拉出“四连阳”,均刷新了本轮行情的新高纪录,表明新一轮上攻行情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盘中表现有两大特点值得密切关注。
    一是跳空缺口。本轮中级行情的第一波升势在7月28日向上突破时出现首个跳空缺口,表明第一波突破确立。本周三上证指数再度跳空高开高走,日线留下第二个跳空缺口,表明第二波突破确立。从缺口出现的位置进一步分析,后市量度上涨目标位当在2400点,与我在行情刚刚启动时的判断完全一致。
    二是量价齐升。周三沪市成交1876亿元,较周二的1709亿元放大了9.8%,虽然幅度并不是太大,但是绝对量能已经创出本轮行情的新高。本轮行情第一波上攻的最大成交量出现在7月28日的大涨那天,全天成交1804亿元,创出自去年9月以来的量能新高。本周三量能达到1876亿元,已经成功越过了第一波上攻行情的最高量,表明第二波攻势将更加猛烈。而从最近四个交易日的量价齐升看,后市股指进一步走高的动能依然较为充沛。
    再往前溯,去年9月一波上涨行情的最高量能高达1954亿元,目前还没有越过,但是本轮行情自启动到现在累积量能已经远远超过去年9月行情累积的量能,这就是为什么单日量能没能创新高,但指数却能创出新高的根源。
    目前大盘日K线形成“四连阳”急涨走势,大盘没有选择回踩2250点确认突破的方式,而是以更为强劲的高开高走方式拓展空间,对于这种走势的要求就是气势和量能之间的配合。量价配合良好,股指上升空间进一步打开。若成交量能持续活跃,预计短线有望上探2300点整数关。前期2013年9月份高点2270点与2013年12月份2260点两个相对齐平的高点已经被成功突破,股指进一步上行过程中的最近压力位在2013年5月份高点2335点附近,不过该点位的成交量相对较小,所以相对而言抛压盘并不强悍,小幅震荡后还是有进一步走高的可能,而进一步上行的强阻力为在2013年2月份高点2444点一线。所以,我在行情之初预计本次行情的目标位应该在2400点附近。
   如果后市2400点都无法挡住上涨的脚步,则本轮中级行情的性质将大变。也就是说,行情将由“熊”转“牛”,开启新一轮牛市行情。
    这种预期随着行情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强烈,因为股市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在整体占比中不足2%。而借助股市实现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案例也非常罕见。更多的时候,股市却成为居民财富缩水的主要渠道。经历长期的下跌行情,中国股市的投资与融资功能已经濒临丧失。新华社的评述提出四个需要,搞活股市是振兴实体经济的需要,是深化改革的需要,是结构调整的需要,是推进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需要。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搞活股市是投资人的需要,更是管理层的需要。从近期管理层的态度来看,已经逐步重视股市在经济转型中的关键性作用,而提振股市也变成了政治任务。
    国泰君安首席宏观分析师任泽平发布最新研报:论对熊市的最后一战,力挺大牛市。报告称,5年来,一只大熊横在通往牛市的路口,吞噬着众生的财富,大家徒唤奈何,等待英雄的出现。这只大熊不是别的,就是过高的无风险利率。中央打虎归来之后,出手打熊,手握改革利剑,破旧立新,降低无风险利率,提升风险偏好,将开启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5000点不是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