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资改革概念由中央到地方

(2014-07-17 18:09:33)
标签:

股票

国资改革概念由中央到地方
玖福投资组合

    消息面上,近日央行并没有收紧流动性,经济基本面也没有出现较大变故,影响大盘走势的重要因素就在新股,新股申购给市场造成的抽血效应还在发酵,所以目前行情的调整跟第一批新股发行时的情况相类似。
    周四央行公开市场进行180亿元28天期正回购操作,加之周二的200亿元28天期正回购操作,本周央行实现净投放170亿元,为连续第十周净投放,累计投放5100亿元。但是,新股申购越来越近,第二批新股网上和网下申购时间更为集中,11只发布招股书网上申购日和网下申购截止日仅分布在7月23日和24日两日,单日市场冻结资金的量将较上轮更大,市场预计7月23、24日、25日、28日冻结资金将达到4979、8412、6882和2249亿元。受其利空因素影响,周四市场再度承压,大盘走出单边下跌行情,报收2055.59点,下跌11.69点,跌幅0.57%,成交791.06亿元;深成指收盘报7194.74点,下跌67.17点,跌幅0.92%,成交988.55亿元;中小板跌幅0.82%;创业板跌幅0.44%。走势与7月9日相若。
    7月9日的新股申购导致大盘当天暴跌1.23%,一根大阴线将半年线在内的所有均线杀穿,将指数再度逼至2000点附近。深成指则大跌2.25%,直接将指数砸至箱底。而创业板当天大跌1.85%,杀穿半年线,将短期上市趋势打破,导致创业板之后出现连续7个交易日的持续大跌。
    周四的走势与7月9日有非常相似之处。上证指数盘中将半年线2052点再度杀穿,最低下探2046点,跌幅在1%左右,同时也杀穿了所有均线支撑。深成指盘中杀跌超过1.5%,最低点也正好杀到箱底位置。不同的是,最后一个小时收复了部分失地,上证指数收复了2050点重要关口,报收2055.59点,勉强站在半年线之上,日线拉出一根带较长下影线的阴线,而7月9日日线是一根几乎光头光脚的大阴线。由于新股发行的弊端,以后新股的申购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会导致大盘失血,有可能形成新的人工周期。
    近阶段创业板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尤其是目前下跌行情有构筑大头肩顶的嫌疑,格外令人瞩目。近日创业板指数在经过前期震荡下跌后,近三个交易日出现加速下跌。在周二大跌近2%之后,周三创业板指数盘中杀穿年线,尾市上翘收在年线之上,仍大跌1.69%;周四在创业板权重股乐视网遭遇重大利空杀跌停的影响下,创业板指数继续下跌,最低下探1304点,报收1312.81点,跌幅0.44%,相较主板跌幅还明显小一些。这表明创业板指数经过前期持续大跌之后,已经释放了较大的下跌动能,近三个交易日成交量较大幅度萎缩,显示继续杀跌动能已经不足,同时,创业板指数在1300点附近乃本轮行情向上突破时的跳空缺口,属于技术支撑区域,短线指数有望在此止跌回升。
    创业板的率先收窄跌幅,或许预示着后市有望率先止跌回升,对主板也将起到一个引领作用。但是下周新股的密集申购,对资金面是一个严峻考验,所以,我判断短线大盘短期仍将在2050点附近继续震荡。
    引发此次调整的原因除了新股抽资外,热点处于转换期也是自身调整的需要。前期明显炒高的高估值个股,像军工、互联网、软件、新股次新股等进入调整期,跌幅较大;而政策引导的国资改革热点进入高潮,虽然中粮地产为首的央企改革经过暴涨之后进入回调,但是更多具备该题材的个股正跃跃欲试,其中除了央企,更多的是地方国资改革蕴含的机会。据中国证券报报道,广东国资改革最终方案有望在今年9月份以后对外公布,且广东国资委正着手对机制体制方面进行大力度改革。广东国资体量超过4万亿元,改革存在巨大空间。作为地方国资改革的重头戏之一,广东国资改革被市场各方寄予厚望。当前,广东国资改革方案雏形已成,最终方案渐行渐近,相关措施加速推进,且广东国资体量巨大,改革空间可观。在此背景下,广东国资改革概念有望成为继央企之后市场抢食的最大一块蛋糕之一。
    广东省属上市公司行业分布较为广泛,既有高速公路、机场、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如粤高速、白云机场、粤电力、粤水电等,也涵盖有色金属、电子元器件、食品加工业、广告传媒业,如中金岭南、广晟有色、风华高科、佛塑科技、广弘控股、星湖科技、省广股份、贵糖股份等。周四粤水电率先表现,盘中冲击涨停,收盘逆市大涨8.5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