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招行收购永隆的反思

(2008-06-04 21:39:51)
标签:

财经

招行收购永隆的反思

玖福投资组合


    一个香港本地的小银行——永隆银行近日引得内地数家大银行抛来橄榄枝,争相竞价,最终招商银行以每股156.5港元、总计363亿港元的代价抱得“美人”归。表面上看,接盘永隆有助于招行拓展海外市场,走向国际化,但关键是这个价格值吗?
    近两年的大牛市,国内的金融机构赚得是盆满钵满,囊中的钱多了,气也粗了,胃口也越来越大,于是乎不满足于国内的小打小闹,开始把目光瞄到了海外,海外企业也趁机标出高价待价而沽。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看似公平的交易,却没看到历史上所走过的弯路和交的学费。可以说近两年中国金融机构在国外的所谓投资或并购,几乎没有成功的案例,从黑石的几乎腰斩的巨亏,到平安参股富通集团后的股价大跌,难道交的学费还少吗?而看看当年建设银行香港招股,却不到目前股价的三折,还有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等,外资机构的投资无不得到数倍的升值,而中国石油登陆A股却成为中国证券史上的“第一套”。这些教训还少吗?从投资原理上讲,长线投资就是要人弃我取,在低迷时买进,人取我与,在高潮时卖出,海外的机构正是坚持了这样一个原则,所以才获得如此好的收益。难道这些不值得我们反思?
    而目前永隆银行股价处于历史最高点,2007年贷款市场占有率仅1.4%。招行以2008年预测市净率2.7倍,市盈率28倍收购,似乎并不贵。但与目前处于高增长之中的国内银行比,却是一个天价。同样按照2008年的市盈率,目前中国银行为13.9倍,工商银行14.7倍,建设银行12.6倍,收购永隆的价格已经高出国内的银行价格一倍,而且国内银行2007年业绩的增长都在50%左右,远远超过海外的银行。为什么不在低迷的市场投资,却要在历史最高点去接盘?难怪众多投行都给招商银行调低了投资评级,而且市场也以大幅下跌做了最好的诠释。
    从另一个角度看,国内的银行尽管受政策调控的影响,但目前股价已经跌到一个非常低的水平,完全具备中长线的投资价值,只是目前看空的声音占了上风,但别忘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昨日通威跌幅较大,计划在16元附近加仓1万股,如果当日有4%左右的差价就做个T+0。近日上海广电集团、上海水产集团、上汽集团、上海华谊集团、上海外高桥集团纷纷宣布将优质资产注入相关上市公司,上海本地股动向值得关注。

    交流信箱:chen.jiufu@163.com
    海明执笔
   
    50万成长账户操作一览
    股票 买价(元) 数量(股)现价(元)涨跌(%)前操作 今计划
    浙江东方  9.96  10000  7.39   -25.80  持股  持股
    浙江东方  11.81  5000  7.39   -37.42  持股  持股
    基金安信  1.49  100000  1.314 -11.81  持股  持股
    广深铁路  9.51  30000   5.11  -46.26  持股  持股
    中煤能源  20.6  10000  19.17   -6.94  持股  持股
    丰原生化  7.45  10000  8.39    12.61  持股  持股
    通威股份  17.68  10000  16.30  -7.80  持股  持股
    总资产1097800元,增值119.56%,仓位77%。
   
    1000万稳健账户操作一览
    股票 买价(元) 数量(股)现价(元)涨跌(%)前操作 今计划
    中海海盛  5.73  65000  13.02   127.22  持股  持股
    中化国际  14.01  150000  14.83   5.85  持股  持股
    中化国际  15.32  200000  14.83  -3.19  持股  持股
    中信国安  17.26  200000  15.07 -12.68  持股  持股
    盐田港  14.94  200000  9.52    -36.27  持股  持股
    复星医药  14.98  100000  14.43  -3.67  持股  持股
    总资产19596830元,增值95.96%,仓位64%。(起始日:2007.1.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