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母亲的揪心和父亲的泪(5)

标签:
故乡风情怀念母亲家风传承艰难岁月艰苦求学 |
分类: 老娘无我的人生 |
不管日子过的多难,在让孩子读书这件事情上,老爸和老娘的意见高度统一:只要你们能考得上,读多久我们都供。
我上初中的时候,班主任是数学老师,叫申屠基元,特别看重我。语文老师周仕泽和我一个村子,都认定我将来能有大出息。申屠老师还特意跑到我家里去,推荐我买一套数学复习资料,要17块钱,这在当时是非常贵的,但是,老爸老娘听说对我读书有益,咬牙买了回来。后来申屠老师还特意给我在学校里申请了几元钱的特殊补助。
哥哥和姐姐相继回家务农之后,我和妹妹就成了家里仅剩的两个读书人,老爸还是希望,我们家里能出个“秀才”,不要留在农村过土里刨食的日子。
供我读书,村里人不说什么,除了我读书好,更因为我是儿子;但是,供妹妹读书,却招来了很多村人的嘲弄:女儿供出来有什么用,到头来还不是别人家的人。
我国的读书无用论全面盛行有两次,其中一次是上世纪的90年代前后,那时候,改革开放已经初有成效,一大批草莽英雄涌现。相反,知识分子的经济待遇却长期得不到提升,以至于民间有了“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传言。
要不要供女儿读书和富养女儿这两个话题,在今天也依旧是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话题,但在民间的演绎中,其实要更加残酷。
我们村有户人家,女儿读书很好,但父母却坚持认为,女儿早晚是别人家的人,何必费心巴力读书,不如早点从学校出来干活贴补家用更实在。因此,他家的女儿虽然读书好,但早早就休学回了家。
自己坚持错误观点的时候,通常见不得别人走一条正确的道路。老爸老娘供妹妹读书的时候,不少人过来指指点点:女孩读什么书,早晚是人家的人。甚至跑到我大嫂面前去挑唆:你们家二老不公正, 挣的钱全供两个小的读书了,到时候给你们留不下多少财产。
到现在我都非常感激大嫂,她虽然也没读过书,但这种挑唆在她那里没有任何作用,我和妹妹上大学期间,逢假期回家的时候,大嫂总会塞一些零花钱给我们。其实那个时候,我们家的条件并不好,给零花钱原本也不是大嫂份内之事,她的帮衬,全凭着心。
老爸更是不客气,对那些说三道四的人回击道:“我们家的女儿,抵得过你们家的儿子。”妹妹说,这句霸气的回击,给了她很大的支撑。
老爸老娘其实都不算是个有文化的人,老爸只读过三、四年的私塾,而老娘更是一天学也没有上过,她所认识的那些字,全是她站在教室外面听来、学来的。
可是这些大道理,她就是比很多读了一肚子诗书的人要懂的透彻,看的明白。
孩子们的朋友坐上了八仙桌
老爸让我感觉到骄傲的地方,除了他的坚持供我们读书之外,还包括他在人格上,真正尊重每一个孩子。 我上了初中之后,家里有什么事情,老爸就会找我商量,征求我的意见。在他第一次找我商量家里的大事之后,我突然明白:自己长大了,是个大人了,可以为家里的事情做决定了。
而我的小伙伴们,很多人没有这个待遇。在传统的家庭观念里,小孩子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他们的意见不受重视,从而缺乏了在决策中成长的过程。突然有一天,到了一定的年龄,这些孩子又被赋予了极高的家族使命。在断层式的教育中,很难有孩子能够在心智上有一夜成长的可能。
我上学的时候,“狐朋狗友”从来就没缺过,大家都特别喜欢上我家去玩,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在我家,能享受到不一样的待遇,虽然不一定能吃到多少肉。
东阳的人家,吃饭用的是八仙桌,不过小孩子没有资格坐上八仙桌吃饭,每逢饭点,除了端着一碗饭满村乱窜,在各家菜碗里夹菜的孩子之外,还有一些孩子是站在八仙桌前完成自己的三餐的。
我们家比较例外,孩子也可以坐下来,有时候我的朋友们来家里玩,到了吃饭的时候,老爸就留他们在家里吃饭,并张罗大家都坐在八仙桌前吃饭。
受到重视、受到尊重,其实就在这看似不起眼的一餐饭前完成;朋友们愿意来找我玩,我的朋友也就越来越多。于是渐渐地,我在同学们中间很受重视。我最初的“领导力”,就是靠着老爸这 些尊重人的行为赢来的。
当然,那个时候,改革开放的东风吹遍了神州大地,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的日子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吃饭的问题得到解决,老爸也更愿意留我的朋友来家里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