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母亲的揪心和父亲的泪(4)
(2019-06-21 15:29:05)
标签:
怀念母亲故乡风情家风传承艰难岁月失学 |
家里有了哥哥和姐姐的帮衬,虽然很多农活上老娘轻省了很多,但是,我们的经济还是没有改善,感觉怎么劳碌,也还是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那几年,老娘为了让家里的日子能好过一些,就煮花生、菱角,然后用扁担挑着,走街串村叫卖。
做买卖碰到的人多,也是鱼龙混杂。有几次,老娘碰到了一些耍赖的人,称好的菱角拿走之后,这些人回到家,把菱角抓出一把来,再返回来找老娘,说称的缺了斤两,要求再添一把给补足。
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讲究信誉,小买卖也不能例外。老娘就一直追到这些人家里去,那抓出来的菱角,还在桌上放着呢。当然,老娘碰到的大部分顾客都很好,照顾她一个女人挑担子卖东西不容易。
挑着担子当小贩特别辛苦,浙江民间虽然有鸡毛换糖的习惯, 但是做这些生意的,大部分是男人,长时间在山路上挑着担子走, 脚磨的难受不说,肩膀也压的人受不了。我记得,那时候的老娘, 脚上有血泡,肩膀磨破皮是常有的事。
老娘个子小小的,可是为了我们,还是咬牙挑着担子继续贩卖。 老爸心疼老娘,急着想做点什么给老娘减轻一下负担。 老爸生病的这三年里,病重的时候他干不了重活,就在家里做些轻省的家务,比如喂猪。
那时候,家里养的鸡、鸭、鹅、猪都是重要的收入来源,老爸精心伺候着家里的母猪,指望这头母猪下几窝崽子,好卖掉缓解一下老娘的压力。那头母猪也很争气,一窝下了好几只崽子。
可是有一天,一头小猪崽突然死了,老爸抱着那头小猪崽,眼泪掉了下来。
在我所有的记忆里,老爸掉眼泪只有这一次。我就静静地看着老爸,看着他抱着那头小猪崽流泪。
我的老爸是个传统的中国男人,他习惯将全家人扛在自己肩上,直到他生病之后,家里的重担落到了老娘身上,可是他是一个男人,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他所有的价值观里,都要优先考虑自己的这些身份和角色,他要履行这些身份和角色带给他的职责。
重病打乱了老爸履行这些职责的人生,但是,在他心里,还是希望力所能及地为这个家减轻些负担。这些刚刚下的小猪崽,老爸本来已经计划好了,卖掉的每只猪崽,钱用在什么地方,可是,突然死掉的这只小猪崽,让家里原本急需用钱的几件事,就此搁浅,也让老爸深深地感受到了命运回击个体时,生命的渺小,个体的无力、挫败。
老爸的这两行清泪,为的是人生无常,为的是无能为力,为的是儿女们的一餐饭食,一件衣裳。
亲人支撑走过困难时期
老爸久病未愈,有一些人开始说三道四。所幸的是大家庭的亲人们站了出来。大姨和舅舅们以及老娘当初结拜的大联舅舅和防军大姨,始终在四处搜罗药方和打听哪里有好的大夫,想着让老爸早点病愈。
大联舅舅是正式职工,有工资,虽然那时候家家都不富裕,但大联舅舅时不时地会接济一下我们;在老爸外出就医的时候,也跑前跑后,想法子给联系医院,找医生。大舅在外地工作,二舅已经 当兵复员后当了邮递员,也能帮助跑前跑后。老娘后来一直记挂的还有一位她的堂兄,帮了不少次忙,和大姨夫、舅舅们抬过老爸好多次。
防军大姨则四处打听偏方,有一次,她听说了一个方子,就是用药材喂一只鸡,然后再把这只鸡炖了给病人吃,病就能好。
防军大姨就按这个方子做,专门养了一只鸡,用药材喂着,然后宰杀了,让老娘炖给老爸吃。
谁知道这只吃药材长大的鸡实在是太补了,老爸吃完这只鸡的当天夜里,体内的病全发了出来,一下子变的很严重。
老娘喊来了舅舅们,把老爸从村里抬出来,连夜送到医院去。奇迹出现了,老爸的病经过这么一闹,彻底发出来后产生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效果,老爸挺过来之后,病慢慢地彻底好转。 挡在胡家门楣上的一块乌云终于飘走了,虽然老爸身体还是虚弱,但是只要花时间调理就行。而这个时候,我们也渐渐长大,家里的经济条件也慢慢好转,以前欠别人家的钱,陆续还上了一些。
而老娘对老爸,有了一种“失而复得”的情感,从此,她就很是“惯”着老爸,主动给老爸打酒喝,给他买烟抽,“这个人原本可能就没了的,现在人好好的,还能喝酒抽烟,还能替我吃猪头肉(东阳的风俗,过年时要用猪头祭祀,然后全家人分食猪头), 简直不能更好了。"
老爸病好了之后,依旧是种田、编竹席,就是遗憾哥哥和姐姐没能读成书。那时候,姐姐跟人学了一段时间的裁缝手艺,后来, 赶上一个工厂招工,姐姐就去报名,结果没想到,她刚学没多久的手艺,比很多成熟工的手艺都好,就这样,姐姐去工厂当了一阵的工人。
后来,渐渐地,我们也开始有了新衣服穿,可以吃上肉,等到我妹妹上初中住校的时候,不用再穿哥哥、姐姐的旧衣服,而是村里有名的“洋娃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