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娘的无我人生|第二章儿女忽成行(3)奶奶的“偏心”

标签:
母亲家风传承故乡情感怀念 |
分类: 老娘无我的人生 |
奶奶的“偏心”
老爸和老娘结婚之后,算是“负手起家”:家里没有任何积蓄,经济条件是麻绳串豆腐——提不起来。所幸还有一间爷爷留下的木板房。
南方的房和北方不同,一间木板房集合了所有的居家功能,客厅、卧室全在一起,进门是一张八仙桌,后面放一个柜子区分功
爷爷留下两间房,是木板房,比土坯房更能扛风雨。在老娘嫁过来时,大伯一家已经分走一间。奶奶就有一段时间和老娘、老爸住一起了。后来奶奶借了同村的一间小房住,再后来两个儿子都盖了新的土坯房后,奶奶才住回自己儿子家里。那时候,大家都很穷,贫穷最先限制的,是一个人活下去的欲望。想想我小的时候,在农村因为琐事拌嘴而一时想不开的案例,时有耳闻。他们看不到出路,看不到生活的希望。那时候大家都比较穷,对未来生活的想像力是苍白的,就如,我小时候最大的理想就是将来能大块吃肉。
对老娘那一辈人,如果用对生活充满热爱这样的词来形容,可能过于现代化,也有点矫情;但如果用生活的韧性,对生活的承受能力,以及艰苦生活中总有盼头来说明,可能比较恰当。对老爸的选择,某种程度上也是说明了对将来有盼头:胡家很穷,但老爸为人很好,胡家也是积善人家,只要肯干,日子总是有奔头的。因为有这个信念,在我记忆里,即使在老爸生病的最困难的三年里,老娘依然给我们营造了比较和乐的氛围,让我们在困苦中依然保持着盼头。也因此在我们童年的更多时间里,我们的快乐还是很多很多的。

老娘在娘家的时候学着织草席,到了婆家跟着老爸学着编竹席。细想起来,她这一生,确实一直是在奔忙的状态中过着。
日子像书一样一页一页地翻了过去,老娘也先后有了自己的儿女,如果说,有什么事情是让老娘觉得有失公允的话,那可能就是奶奶的“偏心”了。
胡家兄弟俩,老爸是小儿子,通常情况下,“小儿子,大孙子,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觉得奶奶
我长大之后有一次读《红楼梦》,里面有过关于贾母偏心的一些段落描写,突然有些释然,大概对于天下的母亲来说,希望所有的儿女都能过的好是基本的心愿,基于这种思考,难免会做出一些有偏向的事情来。
不过,有一次奶奶又拿了吃的东西给大伯家被我妹妹看到时,奶奶对妹妹说了一句让她至今未忘的话:别担心,这些东西你爸妈都会给你的。
是的,从小到大,虽然我们的物质一直不丰裕,但在吃穿上,老娘可谓竭尽所能满足我们的要求。
奶奶说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是对老娘持家能力的认可,她不担心小儿子一家过不上好日子。
而老娘对孩子的疼爱,也远超过了当时物质条件所允许的范围。东阳有个风俗叫抢馒头,就是在一家盖房的时候,会在起樑时在房顶上扔馒头,还有糖果,到时候,全村人都会去抢。小时候粮食稀缺,白馒头对我们的诱惑很大,因此每次人都特别多。老娘脸皮薄,拉不下脸来去跟人家拼命抢,有次最终只抓到了半个馒头回来。我们那时不肯依,开始哭闹。老娘没说什么,拉着我们回家,去邻居家借来了白面,给我们蒸馒头吃。
这些行为在村里人看起来很不能理解:小孩子哪能要什么就给什么,哭闹打一顿就好了,太惯着孩子了。但是,这种物质的满足形成了胡家孩子一个固有的思维:就是再好的东西,拿到胡家的孩子面前,也不会特别稀罕,我们知道,如果我们想尝、想要,老娘一定会想办法。
现在想起来,老娘的这种“惯”孩子,其实是在心底给我们找到了牢牢的安全感。
后来做了老师的妹妹跟我说过,这种物质上的尽量满足,使孩子对这个世界始终抱有兴趣之外,更重要的是,会抵御很多诱惑,不容易被一些不好的因素影响。
现在想起来,奶奶看人真的很准,虽然她一直这么“偏心”
这种认可,在另一件大事上很快得到证实。
我是
1967
从我家到上深塘路不远,但难在路小不好走,她大着肚子还挑着水桶,深一脚浅一脚的来回在上深塘和家里的路上。
结婚以后,老娘一心想把日子过的比人强,好让外公外婆不要担心,因此,在积蓄了几年之后,她和老爸跟奶奶表达了想起两间房的意思。
那时候,大伯家也要起一间房,后来我听村子里其他长辈说,当时奶奶跟人家感叹:小儿子家起两间房,我知道是能起得来的;大儿子家的一间房,哎……
而我出生的那一年,就是老娘决定要起房的时候,在农村,起房是和婚丧嫁娶一样重要的大事。在此之前,因为一心想着将来要起房,虽然家里的粮食也不多,但老娘一直在为这一天做准备,也有了一些积累。老娘尊重手艺人,对于来家里干活的工匠,在饭食上也想办法做出更多的花样。
农村的风俗很多,其中,对于工匠的招待是很有讲究的,但是在许多人家,即使面对起房这样的大事,也会有“糊弄”的成份在里面。比如,招待工匠的酒肉,都是面子上的情份,管饱是需要的,管好就不一定了。事实上相互之间也都有许多互相体谅之处,
老娘豪爽的待客之道得到了工匠们的认可,听说是我们家里的活,工匠们都愿意来。而有一天老娘再次去上深塘挑水,准备饭菜招待工匠的时候,意外迎接了我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