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剧中看古老的“关中民俗”

(2015-07-28 02:25:37)
标签:

旅游

秦腔

杂谈

分类: 朝歌戏谈

 

【这个帖子是以前在秦腔乱弹网发表的,http://club.qinqiang.org/script/forum/view.asp?article_id=2696379&IsInFrame=1  也是《说<教学>剧中的“滥引”经典》的姊妹篇。当时讨论的很热烈,但是一些问题还是没有搞清楚。因为这个剧本是移植的,所以台词一些说法也不见得是陕西的风俗习惯,还可以再讨论。——朝歌补记 201507】

 

《教学》是个传统的老本子,在豫剧中也有《教学》(录入《河南传统剧目汇编》豫剧第13集);汉剧叫《游学教书》;柳子戏叫《和先生访馆》。当然每个剧种都会根据自己当地的民俗设计唱词内容,戏也就更加生动有趣了。下面将剧中涉及的民俗找出来讨论。    

 

1)【打麻将 、耍洋片、掷骰子、老碗转 、抽签签看点点出宝押宝当宝官】  

  *这些都是传统赌场的不同玩法,现在遗留的不多了。具体玩法知道的人好像也少。  

  *关于打麻将这一段,我都知道,只是耍洋片,不一定是赌博,可能是吸鸦片,其中如“老碗转”那是掷骰子必须在老碗里掷,一把拿起六只骰子,掷到老碗里,必然先转后停下来,再去看点点的大小,每人掷一轮,依据规定决家;所为宝官就是出宝的东家,由宝官来摇宝,别人来押宝,押对了就赢,不对宝官就把钱全收走了。                                                  ——胡孙梦启   

 

 2)【愚先生姓和名为贵外号游子,家住在合阳县罗面巷八家胡同……】

 * 【罗面巷】按“长安路”朋友的理解:为“烙面巷”:按照剧情,白先生已经饿的不行了,故此出来一个“烙面”。                                                                          ——长安路  

  ( “烙面”是关中北部一带的特色面食,将烙好的煎饼切成细条,浇上臊子汤食用,是年节招待宾客的佳品。)                                                         

*“罗面巷”说得过去,所以容易懂,因为陕西一说罗面,就是指的能磨面的巷子。 ——胡孙梦启   

 

 3)【……拐洞洞幺三五七九,二五八双双捆独赢。】 

  *这里也说到一些民间麻将的玩法:   

 *关于“二五八双双捆独赢”,说的是打麻将时,不但要用二、五、八作麻将(也就是两张牌一样的对对子)还必须是独赢,也就是和一张牌,要和一张牌,有三种情况:一是单吊麻将,二是夹张(三万与五万之间夹四万)和牌,三是边张,有一万和二万,边三万才能和,有九万及八万,边七万,这些都是独赢。                                                 ——胡孙梦启   

 

 4)【苍天爷保佑我吃碗饱饭,回合阳给爷爷献个鸡蛋。】   

 * “爷爷”这里读 “牙牙” 音,在关中民间逢年过节都有敬先人的传统,祭先人的宗谱有地方叫“先人轴子”或“yong(二声)”,也有叫“爷爷(牙牙)婆”。  

 

  5)【三原喝的是黄酒,临潼一带,拿糯米做的叫柿酒,秦岭以南,拿高梁作的渴过二两就上脎,】   

*这里提到关中传统的民间酒文化,过去民间都是自己酿酒,因为产地原料不同也就有许多的工艺。“黄酒“ “柿酒”“ 高梁酒”都可考据。   

 

 6)【到中午通罗粉打成搅团】  

  *这里的“通罗粉”是什么?是否和过去的石磨磨面有关。   

 *关于“通罗粉”过去在老家是牲口拉的石磨子磨面,人手摇的罗面柜,过面的筛网乡下叫罗,而且有精细之分,一般头一两次罗下的面,先收一次就是白面,主要用来做面条,后面反复磨几次罗的面的黑面,所谓“通罗粉”就是用粗罗一罗到低,必然是黑面,所以叫“通罗粉”                    ——胡孙梦启   

 

 7)【腊月二十三祭灶,三十黑了接爷,来回不是三、四天。】  

  *这是一项古老的年俗,现在依然有保存:腊月二十三祭灶,给老的灶爷灶婆献上灶糖,以祈“上天言好事”然后烧掉神像送灶爷到天上“述职”,三十晚上敬新请的灶爷灶婆,鸣爆竹以示新年的开始。现在关中许多地方还有“二十三”前打扫家宅,将“ 二十三祭灶”称为“过小年”;有些地方还过“三十”,是“三十”前一天晚饭前帖对联。新年是“三十”开始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的民俗渐渐佚失。 “话不说不透事不讲不明” 让我们共同探讨戏曲,寻找古老的民俗,为恢复我们昨天记忆而欣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