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啸的橙子林
黄啸的橙子林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064
  • 关注人气:52,35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在另一边见芳华

(2017-12-25 16:54:35)
标签:

娱乐

分类: 娱事

COCO

01



人类真正的死亡

是被世人遗忘的那一天。

我们在另一边见芳华

周一下午去看《coco》,西人这种对死亡的欢乐态度很治愈。想起来米拉快不行了的时候,有个朋友开了50分钟车来看它和告别,临走抱抱米拉说:love you,see you anotherside(爱你,我们在另一边见!),我觉得那句话很棒,一下子把永别变成了小别离。

 

最近老梦到爸。一次是跟朋友约了逛街吃饭,还有20分钟出门,突然有点困,在沙发上眯瞪,20分钟过去,听到爸清晰的声音:黄啸到点了,起来吧。一睁眼,刚好到预计出门的5点。

 

昨天的梦更加清晰:爸病了,我们都在医院。医生说爸需要转院,把他装在一个袋子里拉上拉链交给我,我轻松地提着那个袋子。后来放下袋子转身拿点什么东西,爸已经狡猾地从袋子里钻出来,坐在地上一脸坏笑。我摸着他的头哄他,说爸你钻出来,我扶不住你啊,我们怎么去医院呢。爸站起来说,不用你扶,我能走。然后慢慢走给我看。我觉得那个袋子里的爸爸是离世了的爸爸,后来站起来的爸爸,是摆脱了肉身束缚自由了的爸爸。自从相信亲人没有真正离开,我也觉得自己获得了自由。《coco》的亡灵题材正好契合了我最近的心情,你爱的一切都不会离开,只要爱。

 

《coco》的核心台词就是,人类真正的死亡是被世人遗忘的那一天。

 

也可以理解人类为什么要留名青史,要被周知和肯定,要寻找体能极限,都是延长后人记忆的手段。不一定是要俗了吧唧地升官发财,只要不虚度有愿望和努力过,就会有记忆能量叠加吧,对我来说,努力就是自律。


至爱凡高

02



活着的人活着,

死去的人就不会死亡

我们在另一边见芳华


《至爱梵高》上映第一天,就带着荷兰人西柚去看他们荷兰人的天才。很壮观的色彩电影,完全梵高。看起来要破解梵高的自杀之谜,其实是在探讨梵高的死亡视角和艺术归宿。

 

关于死亡,梵高说过,As long as the living alive, the dead will not die(活着的人活着,死去的人就不会死亡)。也跟《coco》中墨西哥人的死亡观一致。高中时代看的梵高传记《渴望生活》,最难忘是那句Sadness will always retained,悲伤永在。对于梵高来说,悲伤的人生与如星辰般永恒的死亡相比,后者真没什么可怕的。今天才发现,原来西柚的名字跟梵高的弟弟提奥·梵高一样的,真是荷兰乡亲。一生通了那么多信,把邮差都通成了亲人和责任人的两兄弟,某种程度上说,生命是互相依存和寄生的。


我们在另一边见芳华

 

相比之下,英国人对待死亡,更加直白。因为上周看了英剧《翡翠酒店》,被英国矫情调调勾引出了馋虫,这周晚上又把《傲慢与偏见》倒腾出来看了遍,电影和听书双管齐下。班纳特夫妇没有儿子,法律规定,女儿没有财产继承权,所以班纳特去世后,房产将有一个远方侄子继承。《唐顿庄园》里也有这么一出,这叫什么破法律啊。好在唐家屯子里的大表哥比《傲慢与偏见》里的矮个牧师cousion帅和有趣了几条街。《傲慢与偏见》中班纳特太太常常在家唉声叹气说,老爷啊,你很可能比我先死,那样,我和女儿们就失去家园了,这可怎么好!班纳特先生说,莫方,也没准不是我先死。对话莫名喜感。再就是,在傲慢与偏见这事上,没有比英国人民更磊落的了,无论是恨嫁的小姐,还是催婚的妈,还是年薪一万英镑的钻石王老五达西先生,都一水儿的赤裸裸,真不装。对号入座一下,我觉得自己跟灰溜溜被动不作为的班纳特先生最接近,明知小女儿莉迪亚去军营调情会出丑,他也不阻拦,说她不出个丑不会答应自己,丑完就消停了。“人生在世不过是被别人笑话笑话,再笑话笑话别人一场。”这句话让我很警惕,每个人都难免是笑话和被笑话体合二为一,还是少笑话别人,多接纳自己,做个见怪不怪的慈祥老人家吧。


芳华

03


不完美的人性是这样的,

要交换,

要保全自己,

彻底忘我的人,

让人嘀咕。



看《芳华》很迟,都被评得没啥下嘴地方了。所以也没专门写评论。承认是冯小刚近年拍的不错的一个片子,虽然现实中人性一定比电影中丑陋百倍,但是还是在可以接受范围内的滤镜。


想说一句,关于雷又锋——刘峰。人类为什么特别不善待好人,因为从里到外从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好人的好,他们的好已经一次性置顶,高居不下成为常态,成为理所当然,所以不被珍惜,甚至不被看见,甚至不被尊重。而且这类好,因为违背人性,所以容易被质疑目的,比如赎罪,比如苦恋,比如另一种功名心。


什么样的人往往在生活中有比较良性的能量交换呢,是稍显功利的利他主义者,不会主动为恶,适时回收回报,身段柔软但不容轻视。没别的,人性是这样的,要交换,要保全自己,彻底忘我的人,让人嘀咕。

 

我想了想,我也没有特别善待我生命中出现过的无怨无悔的好人,或者说有点无感,他们有时候有点让人不知所措,还有致命愧疚,这都不是好感觉。


我们在另一边见芳华

后面的私货:

就着好人话题多唠叨两句,活到今天这个份上,我很不喜欢那种无以为报感觉,被稍稍亏欠比亏欠别人感觉好,我不是忘我,我只是顺从自己心态自然发生的感受,知道世界上没有免费的便宜可占,不如吃点亏,静待命运补偿来得踏实,补不补偿的,至少心怀希望。不像凭空拿了别人的好,弄得整个人虚头巴脑,不知道今后,甚至人和人在另一边见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样的反转,事实上,什么都是不可控的。宗教讲的也是这事,你供奉、信赖,给予,和牺牲,总有功德。相反,你是别人的功德,就不好说了。




那种好到无边的人,给人留下的压力是有后劲的,尤其万一你没机会回报,留下一个窟窿一样的愧疚跟你一辈子,那个感觉很糟糕,我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