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离不是人生选择题是必答题

标签:
育儿 |
分类: 深圳细节 |
今年过得比往年更加匆忙,提到中秋话题,我惊了一下,这就中秋了,哪一天啊。这是丫丫离开家后第一个比较大的节日,除了7月她自己的18岁生日,非常相信她能过得很自在,不违背自己的性子,欢度或者视而不见。这是这一代孩子的特点,生活里如意多过不如意惯了,不迎合不委里委屈地苟且,所有的姿势自己要舒服,别人其次。
给她发了个月饼红包,自己日本找月饼去吧,寄不值当的,邮费太贵。
丫丫不在家,我今年自己一口月饼没吃,不爱吃。我跟丫丫都整不出佳节倍思亲的应景动静来。或者说她的冷静引领了我的平静。她留学大半年,预想中的思念是一种会呼吸的痛并没发生。
年初送她到日本读预科,到东京已经是深夜,在酒店对付一晚,次日送她住进寮(学生宿舍),我自己终日游游荡荡,日本逗留15天,就见了她两面,一次是约着在涩谷吃拉面,给她买多一套MUJI床品。再就她和我在东京的同学媛媛一起送我到机场,平静如常,好像下个周末她就回家。我那点伤感,因没人配戏,也没发做起来。之后这种冷静如常一直延续下来,我忙我的,她忙她的,突然想起来几天没联络了,我会在微信里大呼小叫,不冷静迅速被丫丫一个字一个字打电报一样的回复给急冻处理。丫丫几乎不理我任何抒情性微信,我们联络,都是因为她让我在国内给她办什么事,她问我什锦炒饭的做法,我问她一些电脑电器问题,或者我让她帮我买什么东西,都是事务性往来,没闲篇。
我每次试图在对话中,插播思念,都被当成鸡蛋里的骨头挑出来。比如即将到来的十一长假,年迈父母请全家坐游轮要。过长崎和福冈,我问丫丫能不能过来大船下探监,她说这两个地方离东京都远,你们只有一天,这么见一下没什么意义,不来咯。我说你不想妈妈吗?她说,还行。我说嘛叫还行?她耐着性子深度解释,一般。我说不能升舱到二班吗?这时候丫丫的闲篇极限殆尽,用五个字中断对话——不准提意见。
丫丫还有一个从来不回答的问题,就是关于学习进展和方向,高中就这样,问也不回答,如果没考好,她最多说一句,下次我可以。这半年预科,很多不太容易通过的考试和证书她都拿到了,考试通过也并不报喜,对了,喜忧都不报,我知道的情报全靠猜。比如她告诉我要申请五份N1成绩单,每份多少钱。日本的考试是这样,考完想要成绩单得交钱,要几份给几份的钱。这是约定,额外动钱的事,无论她付还是我付,要知会我一下,因为我比较善于上当受骗,有前科,所以钱的事要透明。于是知道,她老人家通过了N1(国际日本语一级)。考试她说不难,我也没概念。后来朋友咖啡跟我说,很多大学毕业生考多次才过N1,丫丫没进大学就过了,相当棒。这样的比对,我都靠朋友告诉。
我所有的朋友见了长大版丫丫的评价,都是独立冷静有方向感出离理性。女友芹菜去东京旅游,带东西给她。见面问丫丫苦不苦,她说,妈妈支持我,比早年留学生强多了。一句话很多内容,尽在不言中。她懂。
也是啊,现在的孩子留学,家里会提供起码的经济保障,他们只要自己在学业和身心健康上别出大纰漏,就是最大孝顺。丫丫高中时候去井冈山玩,我让她带手信,她说,我的重中之重,就是替你把我自己安全带回来,别的不要想太多。虽然无情无趣,但是,也对。结果,有手信。此话至今有效。
《小别离》说的是小留学生的事。鸭子初中毕业时候有个出去的机会,我问鸭子,高中想出去读书不?的确高中出去,对语言和环境环境融入更有益。但是我个人还是觉得太早了,如果家长不能陪的话,错过很重要几年相处,之后他们就大了,就是社会人,相处有可能迅速变成可怕的社交探望,这个遗憾看怎么权衡吧。虽然别离是人生必答题,不是选答题。还是可以选择迟一点答的。
当时丫丫说不,我一颗中国胃,哪儿都不去,我有点遗憾,但也正中我下怀,继续厮守。好景不长,高二时候,丫丫提出了一个和中国胃不太矛盾的留学方向,日本。然后她没辜负从小学就要求学日语未遂的渴望,在语言学习方面后发制人,没有障碍,顺利出走。她对东京的熟悉,是没有去就熟悉,去了就融入,那种知道自己要什么和文化认同基础上的彼此接纳。我这一次,是真的觉得丫丫长大了,到了一个如鱼得水熟如前世的地方,我则重获自由,。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小别离处理得还不错,没有戏剧化,除了我有点被冷落,前提是她把自己照顾得还行,我也还行。
虽然担心总是难免的。前一周有一下午没找到丫丫,我进入胡思乱想模式,几小时后她回复说在看宫崎骏的展览。我马上阴转晴眉开眼笑,说我要一枚龙猫。她不耐烦地说你怎么那么多要求。随后买了一个可爱得要命的带墨绿围巾的龙猫并拍照发过来。这就是丫丫,没有甜言蜜语,但是龙猫会有的。
这是给暖暖写的中秋小别离专版稿,因为暖暖是坚持叫鸭子叫小时候乳名丫丫的窝心阿姨,所以给她写稿,就用她的叫法。
电视剧《小别离》做指甲时候瞄过几集,觉得太戏剧化了,效果需要吧,没冲突不成戏,现实中,一个留学,怎么至于就弄得那么鸡飞狗跳墙的。
我个人觉得,留学是好事,跟旅行是好事一样,人的视野当然是越开阔越好。留学两个前提,第一孩子够独立,出去学习意愿强烈,而不是家长强烈。家长力所能及供经济支持,不要太努。砸锅卖铁弄得悲壮兮兮的,那就没必要出去,这样心态就坏了,再没心没肺的孩子也会有心理负担。就在国内读也挺好,将来有能力了想出去看看再说,什么时候都不晚。
总之别离是永远的,相守是暂时的。别离不是人生选择题是必答题,这道题无人能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