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华的戏,加《在西厢》,看过三部了,有个共同特点,谢幕比戏本身好看。绝对不会鞠躬走人那么潦草,台前幕后大小演员都有机会发表演出感言,当然林奕华自己会身先士卒,谢拥所有同仁爱将,有点台上台下自己人大派对的感觉。戏从头到尾没大动心,看谢幕还是挺感动的,当一个人真诚地为自己喜欢的东西执着付出的时候,他会感动别人的,林奕华的戏每次都是这样,台上演员泪眼盈盈站成一排,台下所有观众簇拥向前,鼓掌,周五的暴风雨之夜,为真诚的话剧人鼓掌。
3小时20分钟,没有中场休息,坐到石化,腰将不腰。我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上两次看《生活与生存》、《远大前程》也是3个多小时体力消耗到败落,心说再不看这么长的戏了,结果又去了。对我来说,聚精会神在剧场坐2个小时是体力极限,2小时一过就很难专心,何况是疲惫的周五晚上。这次也是,后花园相亲那段居然可耻地睡着了。我的恶劣表现遭到同伴唾弃,同伴看戏的时候几次泪下,谢幕时候情绪和台上演员一起沸腾,说像林奕华这么有才华和热情的话剧导演,我如果有钱,我愿意直接跟他要个账号定期给他转资金过去,当无名赞助人,让他一直导一直导,没有任何后顾之忧。这是看完戏,大雨滂沱的回程车中我和同伴的对话。这样的心声有机会一定要转达给林奕华,这个世界上有像我这样看他的戏精神溜号的主儿,也有喜欢得泪奔想赞助的铁粉,给个账号赶紧的。如是去掉最高分,去掉最低分,平均分应该可观。
林奕华是香港导演,但是他给人感觉一点也不香港,在香港被诟病拿着政府补贴排戏给大陆人看,他嬉笑说这纯属羡慕嫉妒恨。他喜欢在戏中链接大陆网络人物事件桥段是真的,私奔啊,拍名人婚礼发微博的查尔斯张啊,除此之外,台湾气息也很浓厚,班底以台湾演员为主,几部戏看下来,面孔都是熟悉的,喜欢用雌雄难辨的角色料理舞台,香港腔调基本没有,真是很“非常林奕华”。王耀庆是林奕华的御用男主角,是接过秦汉秦祥林衣钵的宝岛文艺男传人,俊朗外表虽然输给前辈,但是文艺姿态绝对真传。他在三部曲中,分别和张艾嘉、李心洁、和刘若英合作过,笑说我算集齐20、30、40了。问分别感受,他很会找角度地说她们三个都喜欢敲胆经,会打太极吧,不动用过多溢美之词伤害庞大女粉丝团。周五《在西厢》深圳全国首演,赶上王耀庆的生日,王耀庆控诉说近年生日都是在舞台上过的,说起来我都赶上两次了。此次和奶茶合作,感觉俩人还是挺来电的,尤其谢幕,王耀庆微笑看着奶茶作为第一主角站在舞台上接受雷鸣掌声,很有爱的样子,这种演员导演之间互相怜爱捧场的感觉,美好。
至于戏,结构比较精致,走台也讲究,台词考演员,迥异于大陆话剧的味道,极其很类型化。只是对于对我来说,文艺腔太浓了。剩女恨嫁,豪门生存,媒体出位,多重人格、OFFICE暗恋,情乱私奔,母女鸿沟,父爱缺失……这些时下元素的包装加上似是而非的西厢记故事内核之下,导演对职场男女豪门婚姻父母子女朱程理学男尊女卑有一网打尽的野心和思绪触角,林奕华自己解读,他其实要表达的是,做个普通人不是什么坏事。我看得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想不明白是怎么走到这个落点的。戏什么都想告诉观众,不留白,适合喜欢什么都被告诉的观众,文艺姿态万千的解构主义,演员演得很HIGH,我一直隔层皮,远远看着他们闹,没有被台词带着飞翔,看着看着就走神了,还睡着了。尤其那些雌化男人、雄化女人形象处理法的使用,多了。好在蓝本是《西厢记》,本身就是元曲唱本,没那么法大庄严,不像《孔子》、《关云长》之类的古代殿堂,瞎改很容易犯众怒。
好在困顿3个多小时之后,诚意谢幕很有看头,这是话剧的魅力之一,就是演员身份的瞬间还原,从戏剧到现实,妆容剥落,本色现形,那种身份穿越的感觉,本身就是戏剧张力的一部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