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过剧透的接力棒《唐山大地震》观后

标签:
家庭剧透唐山大地震方登冯小刚娱乐 |
分类: 娱事 |
看《唐山大地震》观影最大感受,就是这把当了剧透的最大受害者,关键情节走向,关键包袱对白,哪哪该怎么着,哪哪该说什么,全知道,所有肯綮上的事和话,这两天报纸网络上都写烂了。这下知道自己这个职业的可恶了,简直就是观影乐趣杀手,怪不得冯小刚导演,把影评人和用刀砍孩子的凶手一起说事呢,如果电影是他的孩子的话,所有说“不”字的影评人,包括娱记,都是凶手,但是强力剧透应该是他的团队的意思吧,不把全国各地的娱记大量弄到北京先睹为快,然后分头回到祖国的角角落落当剧透线人,这么大的动静,不里应外合,做不到吧。
事到如今,明知可恶,敬业要紧,反正剧透工作已经铺开,也不在乎我再多透一点。
首先《唐山大地震》这个电影名,远远不如它的英文名《after shock》(地震之后)贴切,前者太容易让人联想到钱钢的同名报告文学,那种全方位的现场的全景描摹。这部电影不是我们想象的《2012》、《灾难地带》、《海啸》那类的视觉刺激为主的灾难片。《唐山大地震》除了开始那10分钟地震场景够IMAX够现场够灾难之外,其他的两小时,基本就是一个伦理剧,讲地震之后,灾民永不磨灭的伤痛。那绵延一生的剧痛,像心灵的活火山一样,随时随地爆发和伤害,哀鸿遍心野。城市可以浴火重生,人没就是真没了。一个家庭,爸爸死了,妈妈面对儿子女儿只能救一个的残酷选择,救了弟弟,然后心碎一生。意外生还的女儿灾难性格烙印明显,始终走不出那句“救弟弟”,怨恨一直扭曲着她的生活和之后走进她生活的养父母,她始终不原谅这个世界,不能和生活和平共处。最后姐弟两人在汶川地震的救灾现场相遇,姐姐说,看到弟弟那一瞬间,她就开始恨自己,因为一句“救弟弟”折磨自己和亲人32年,“他是我的弟弟啊,他能活着多好啊”。这样的人生瞬间就是戏剧最需要的,否则故事没法讲圆,在上帝安排的瞬间,人生死扣得到解脱和救赎,生命脆弱,前嫌冰释,大爱无疆。这样的场面,太戏剧了,只属于电影。现实中人,有悟性走出纠结者凤毛麟角,为利益,为错爱,一生纠结在恩怨中的比比皆是。人有时候是需要这种托词的,就是我是被辜负的,我是被放弃的,我是被伤害的,这样自己行错踏错不成气候就有了出处和借口,不然承认凡事都是自己“作出”来的,没人可赖,亏大了。
唐山大地震,我是在北京经历过的,当时妈妈在黑龙江干校,爸爸带着我跟妹妹在北京。至今清晰记得那个1976年7月26日夜里,那个瓦片像纸片一样漫天飞扬,地光刺眼的夜。当时我比电影里的方达、方登稍稍大一点,被爸爸夹在胳膊下跑出来,经过妹妹住的房间时候,我大头朝下,看到5岁的妹妹正撅着屁股往床底下爬(动物本能吧),当时脑袋是木的。现在想想,那夜如果妹妹出事,我就是爸爸救的方达,妹妹就是被放弃了的方登。我不知道这是我爸爸的主观选择先救大的,还是因为顺手就把我先拎在手上了,没顾上多想。总之那夜妹妹像方登那样,被放在了第二位,事实上,这事对她影响不小,在现实生活中,我觉得她比我际遇好些,这个所谓好的标准,就是作为女人,不用蓬头垢面在社会上打拼,忍受职场屈辱和压力,始终被安逸富足生活笼罩着的,又走遍了世界见识并不短小这个角度考量吧,也不能细探讨,因为好坏标准太多了,价值观也很复杂,但是她有很明显的被忽略症候,任何时候,有没有可比性,都喜欢跟我比,我们俩的关系,是一种很值得探讨的姐妹关系,有时候亲得彼此生理感应像一个人,有时候互相伤害起来让人觉得血液都因此凝结了,恩怨可以写本书,潜意识里一切是不是都缘于唐山大地震那晚,一个被夹在爸爸胳膊底下,一个自己往床底下爬呢?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俩是血脉相连的亲姐妹,什么也不能替代,无论是对她还是对我来说,都是这样。不是这部片子,我想不到这些。那天夜里,我还亲眼见到隔壁的邻居大妈头披棉被,从东跑到西,终于还是被一面余震中倒塌的山墙砸倒,血顺着脸流下来,肉身脆弱,那是初次的印象,那些场面在看电影的时候,全部在脑子里再现了,灾难经历者和灾难观摩者,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我应该算次亲历者观看代表,虽然没在震中唐山,北京也是塌得稀哩哗啦的,我是带着自己的经历来的。当然,哭了又哭。
说两句演员吧,陈道明演的最好,把一个跟养女一下就对上眼、慈爱一生的爸爸演得很感人,他近年演的角色都偏狠,狠角好演,慈悲难描,所以说他这次尤其好。徐帆也不错,人艺的底子就是好。张静初本色了些,层次略单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