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我把上周写的有关实习生开奇怪假证明的专栏贴在博客上,很多留言。有个署名“其实我是应届毕业生”给我留言说:“因为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让我们去开个假证明盖个章弄个接收证明,然后就业率就68%。这就是为什么孩子们都造假了。”这个留言的孩子说:“我有不少曾经同学,现在也有不少师弟师妹在你们那儿实习,所以造假的个中原因我都知道,每个学校情况都差不多。”世界真小。
我忽然觉得自己单纯得可耻。继续提问:“如果不配合学校造假会受到什么惩罚呢?也就是说,
我不愿意‘被就业’,会怎么样?”应届毕业生说,不配合学校造假那就证明我们没有找到接收单位,那么我们就要变待业青年,到一定时间还没找到工作就失去干部身份,而且对将来社保工龄之类的计算好像都有影响,所以即使很多同学的确没有找到工作,也会想办法去盖个章交给学校,一来为自己,二来内地很多二三流学校甚至提供渠道收学生钱替学生办这种事。
另外一条留言说,念书的时候负笈美国的台湾教授对我们作业中的数据“作假”痛心疾首几乎高血压病发,我们自己的教授幽幽地说,别怪孩子们,孩子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这样的。
无语。
我这才弄明白,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被就业”,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与学校的拨款、招生指标、专业生死直接挂钩的利益驱使下,高校造假的原始冲动高企,于是遗祸少年,这样的环境下,一介少年书生如何有独立诚实做人的能力。
我被震得不轻。高校不是幼儿园小学中学,是一个人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后走向社会的前沿,这样的“社前”(类似“学前”)教育,离百年树人的根本,要多远有多远啊,能指望一出校门,就“被就业”了的孩子们,将来有什么样的善意和诚意回报未来呢,回报这个给了他们虚假胎教的社会和母校呢,不敢想。
最近看了条新闻,有对在生意上赚了钱夫妻,给儿子提供了顶尖的精英教育,但儿子的自我、冷漠、虚荣、没教养最终让他们彻底失望。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小女儿身上,不打算让她接受任何传统教育,加上多年在商场打滚身心疲惫厌倦,产生退隐之心,在山里买了个小院子,带着小女儿住在山里,每天闻鸡起舞,吟诗作画,学四书读五经,彻底跟紊乱的现实社会脱节,要培养出一个古典淑女来。小女孩就这样没有电视没有电脑地长大(定时听收音机),在山里奔跑,看花开听鸟鸣,登山爬树,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地长大,这种天体环境,对今天的城市孩子来说,就是奢侈,需要金钱来堆砌出来。真正的山里孩子,走出大山,仍然是他们的梦想。被父母带到山里的小女孩对生活没什么不满,每个月下山一两次,喜欢吃冰淇淋,她的试验性教育,是需要经济保证的,失败了,有父母提供的教育基金做后备,只要不出现重大变故,成才不成才,衣食都是无忧的。
除了这个小女孩,现代社会中,有一批这样进入当代私塾中的孩子,回归最传统的教育,终日长衫吟颂,泼散写意,杜绝任何现代化浸染,他们的背后无一例外是家长的经济基础,容得把孩子当成试验品,让他们坦然回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的淳朴世界中去,纯净长大,冒着没有竞争力的风险,因为冒得起。
而更多父辈等着他们打天下、光宗耀祖、一马当先的孩子们呢,他们遭到败坏风气辐射,然后成为新辐射源,没商量。被就业,是初次的残酷辐射,从此以后,弄虚作假,满口谎言,成为惯性姿势和手段,最终遗害的,还是社会,这里面包括教会这些他们的师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