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标榜自己从来不属于文学界,而属于赛车界的韩寒,最近除了办杂志开出戏剧稿酬标准的事,再次把文学界搅和得不轻之外,还把手伸向了网络界。他开了个网店,专营自己的书,动静又是不小。对此他在博客上说:“最早的想法是可以弥补多年不签售读者的遗憾,也可以让退休的妈妈有些事情做,因为我母亲是个闲不下来的人,顺便也可以解决两三个亲朋好友的就业问题。”
广大读者对此说啥的都有,纷纷买之赞之的不算,弹方说法比如,韩寒跟出版社闹掰了处理库存,引号的生财有道,签名请父亲代劳等等……伶字俐词如韩寒,驳斥这些想当然,当然是小菜一碟,他说:“这对我本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实惠的商业运作,如果我指望着这个发财,那我真是太笨了。这不像有人分析的一样,是一个新新产业,还是那句话,如果它真能挣到钱,那个谁早就这么干了。也希望其他作家不要效仿,我现在已经有点后悔了。畅销书作家也不在乎那几万块,不畅销书作家弄不好还要亏损,劳心劳神,没有必要。”
我看了这段话自我认领了下,“那个谁”——我就早这么干过,而且完败而归。韩寒同学的确牛得有底气,他因为财务自由,表达上基本脱离需要高尚借口的境界,指哪儿打哪儿,不指哪儿也打哪儿。
不好意思,我也写书出书,跟韩寒相反,写不畅销书。当然,我承认主要原因是我写得不够好,浅薄无聊。次主要原因呢,就是深圳人写书其实是挺寂寞的,我们这座城市的出版机构不够活跃,市场化应该在全国的平均值以下。
有次我到我的编辑电脑里去看查看新出的书的库存,吃惊地发现,几年前出的两本旧书,积压了几千本。心里一下就堵上了,其实我拿了版税的,书卖得出去卖不出去,爱谁谁。可书跟其他商品不一样,写作者和出版者把这个产品共同生产出来,被读者购买阅读,才能令一本书的生命完整,否则就是对不起大树。如果我是卖袜子的,我的袜子全砸下家手里了,我高兴还来不及呢。但是书,它是一个字一个字敲打出来的,是心血,活活的一个物件儿,在仓库里不见天日地堆着,阴功啊。就和编辑商量,给个折扣我全部买下来,我自己在网上销售。人家说你可真脱离低级趣味,版税都拿了,出版社也没要求你包销,你还贴钱干这事。人就是这样,忽而离低级趣味很近,忽而很远,素质不稳定。所以有些事不趁着偶尔高尚的时候做了,两分钟就后悔。结果呢,书提回来,在自己的私媒体——博客上置顶,卖了阵子。还算有点反响,周末签名寄书的忙活了阵子,满打满算,前后卖了几百本吧,剩下的,全像石头一样砸在家里,至今。估计这些一掷万金买回来的库存,最后的命运,也就是一扔,要命的是,扔都不好意思扔,自己的书啊,唉,堵上加堵。
有“那个谁”——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对韩寒的网店前景,只有服气,尽管他自己说得那么轻如鸿毛。他说,这样的一家小店,前几天的销量当然会比较好,等到稳定下来以后,一年的预计销量大概是一万本到两万本。一年毛利润大概是十万到二十万之间,因为具体的事物非常琐碎,所以有四个工作人员,扣除人员的工资以后,我希望这家店不要亏损,如果真赚钱了,那可能有几千块几万块,我随便推掉的每一个商业活动或者讲座就值二三十万,我再缺钱也不缺这上万块。韩寒说话口气大,那是因为他抵达了。
书分畅销和不畅销,但是心血无二。在出版社无暇特殊照应的情况下,写作者自己倒腾下销售,为了给读者一个交代也好,给自己一个交代也好,不应该以太俗气的心思揣摩,就像父母对孩子,爱和付出的功利心不是没有,更多的是本能和天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