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老爱发火骂人的肝脏功能一定不太好,比如冯小刚。我们虽然不跟他一个屋檐下过,但是从报纸上你就看吧,他今天骂看盗版人的是狗,明天炮轰香港观众,冯导骂最多的是记者,得罪了记者无数,江湖传说,《非城误扰》首映的时候,广州媒体甚至形成“你非诚我不扰”的不报道默契。我跟一个朋友讨论爱骂人这个事,朋友说,骂人不是风度的问题,是地位的问题。可以骂谁都骂,骂人多爽啊,但也见水平。我顿悟。站在冯小刚的立场上看,他说的很多话,多数遭标题党利用,其实细看都是事实,而且娱乐效果不逊于他的贺岁片。有些话说出来,在理不在情,或者在情不在理,都会找骂,这样的待遇,段位小的扛不住,所以不会去惹,冯小刚为什么敢说呢,一个是他肝火旺忍不得,二是他份大,无畏群众口水。
细琢磨冯小刚的话,通常很浑,但浑中在理。我上周为明星代言提案的事,倒冯。这周打算挺他。写字的人出尔反尔嘴脸由此窥斑见豹,也是因为评论对象是冯小刚,他自己是这么对信口开河待群众的,所以看客也这么回报他,想起一出是一出。
在香港说粗口的事,他说,我的电影在内地票房一天有2000万,在香港一个月才200万。我在大陆都卖了10年片子了,还没有魏德圣去年一年的名气大。不是林老板(指林建岳)不宣传我。而是香港观众根本不关心我们。香港观众没事就对我们的电影说DIU(粤语粗口)。
此话一出,效果自现,效果之一就是大标题反讽性见报;效果之二,就是遭到反轰击,说他没风度,撒野之类的。这回我同意冯导演。要说熟悉程度,深圳人对香港算是最熟悉的了,那种了解不是想当然的,是最细微的感受,虽然我们揣着钱奋勇去香港消费,对拉动经济作出了贡献,我们得到了越来越客气的对待,比如发现营业员都说普通话了。但是你会认为香港人由衷地认同我们,视我们为手足,并欢迎我们吗,不是吧,从他们眼神中你起码会读到陌生。但是已经比15年前,10年前,5年前好很多了吧,那是因为内地经济在腾飞,国人素质在提升。我相信这个心里距离在拉近,但是现在还在。我觉得冯小刚说得对,香港观众就是不关心内地电影。这事经济落差起了决定作用。比如我们对先进的欧美世界,人人都知道很多,文体娱乐政治,角角落落我们都当自家事操着心,这种操心令我们感觉自己仿佛很先进。反过来呢,你问个美国人,英国人,知道中国多少,这些年知道了多了些,但相对我们对他们的知道,那个落差不是一点半点。前年我在英国住了一个月。常有英国人问我在中国哪个城市,我说深圳,没有一个不一脸茫然。我说靠近广州,还是迷糊。再说挨着香港,这才恍然大悟。看出来了吧,香港的自然知名度和地理地位。就像我们自己,对比我们自己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又真正知道多少呢。如果不是看了《追风筝的人》、《小鞋子》、《迷失天使城》,在西方主导的新闻舆论轰炸下,还认为拉登就是整个阿拉伯呢。其实那里的人民彼此之间的善意,足以让贫困不狰狞。我当然愿意相信宗教极端分子不是阿拉伯世界的全部,事实上全部是电影所表现出来的在苦难中坚持慈悲之心的人民。我和优秀的电影文学相遇了,我改变了看法,很多很多没改变看法的人呢,他们需要时间。这是一个例子,用来说香港人对内地人的态度,包括对冯大导演的态度。香港人对内地有理所当然的优越感,因为那里是一个我们需要付费签注才能有限制前往的,比我们早得多实现法制和财富积累的地方,面对中国内地,他们背靠大树的依赖感同时认为自己优先一等的心态并存,这是可以理解的。
冯小刚就是把这种不对等的感受嚷嚷出来了,他情绪化地表达,也会遭到情绪化的对待,但是理解他吧,就像理解我们自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