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干预还是干扰

(2008-06-03 22:04:59)
标签:

灾民

心理学家

心理专家

赖和

心理晰干预

文化

分类: 笑傲江湖

   

 

专栏


    我们这个时代特别盛产流行概念和相关词语,这些词所代表的事件和心理的演变,以及参与的群体性,传播的速度,以及过犹不及的变味速度,总是让人始料未及。最近风头最劲的词就是心理干预。

    四川大地震中,心理专家和地震专家和救援队伍一起抵达灾区,成为救援的一部分,媒体也及时跟进,在采访提问中,体现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性(虽然还是有傻到家伤人到家的媒体问答集锦曝光),但是进步已经有目共睹了,这显得很国际和先进。现在我们都知道了,不要说我理解你的感受,因为你理解不了;也不要说你要坚强,因为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要说我这不是你的错,你现在安全了,我很高兴你现在跟我在一起。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悲伤来袭,请放声大哭,不要默默流泪,不要压抑,如此巨大的悲伤需要很多次的宣泄。还有这些:

让惊恐的人说话。鼓励他说话,可以保护他的内脏。

让伤心的人哭。说话慢,轻,缓。 抚摸头,可以安神。

抚摸肚子,可以排毒。

抚摸手臂,可以安静。

抚摸脚,可以驱寒。

让粮食不够的人,每餐吃饭时,每一口在嘴里含1分钟,可以杀毒(如果食品不干净),可以最大限度地让食品转化为能量,可以让身体适应各种食物。

如果可能,最好和人拥抱。

让人看星空,如果有。

还有。

    要让人痛苦宣泄出来,要引导灾民诉说,否则这场灾难的记忆,将成为心中一个黑洞,历久弥黑,最后把人的活力和精神都吸进去,直到毁灭。还有种说法,悲伤、焦虑、不安的情绪对于成年灾民来说是正常的,这么大的打击和刺激之下,不发泄就坏了;相反无动于衷,照吃照玩照吃照笑的孩子最好,因为他们的心理防御体系在发生作用。理论条款繁杂,开卷有益,我们匆忙中懂了很多。但是有个疑问,这样的旷世大灾面前,每个人的承受能力和软肋不同,是不是如此天降神兵,齐齐出手干预,就手到擒来想干预什么就干预得到的?

    赵赵在博客上说,(心理援助的)前提是,别死乞掰赖和人说:你心理有问题了,需要母们(我们的北京音)救助。问题就是在这里,灾区心理救援队伍,人数虽然众多,但是像很多事情一样,顾不上有秩序和严谨从事,心理学家上来就干预,干预一下走人,再来一拨,又干预,让人家从头讲,一次次撕心裂肺。心理治疗,需要长期,定期,稳定,安宁的环境,有周期性和渐进性,现在这么大干快上一呼隆上地大规模干预,我虽是外行,还是觉得不对头。事实证明,灾区有些受伤孩子已经被干预得不那么正常了,不跟人交流,举止怪异。这就离行动初衷太远了。据说北川中学的老师都开始往出轰心理学家和记者了,一拨一拨来了走,走了来,那不是干预是干扰。

    南方周末上一篇题为《现在还不是心理干预的时候》的文章中说,四川大学华西附属医院的儿童科有很多地震致伤、致残的孩子,还有孤儿。有些孩子本来精神状态就不稳定,还不断地有“心理专家”要去帮助他们,有很多媒体去采访。这些孩子反应特别强烈,晚上尖叫,白天也对人、对镜头特别有敌意,拒绝见任何陌生人。这时候,孩子们需要的是长久稳定的关系,长久有效的帮助,长久温暖的抚摸,而不是一次次做心理答卷,而不是那么多突然出现然后突然消失的面孔。

    家园毁灭,亲人失去的旷世灾难面前,灾民每个阶段更需要什么?我们能帮他们做什么?怎么样才不是帮倒忙?怎么样最大程度地缓解他们的痛苦,这是一个庞大的课题。包括心理干预,这一定是科学和必须的,但是需要更科学的进入和考量,而不是把干预当运动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小宇宙
后一篇:介两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