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上周六的下午,我把证件、零钱、替换的T恤、毛巾、手套、头灯、包头、水壶、垃圾袋、反光背心装到25升的BIGPAKE登山包里,……穿上MONTRIAIL徒步鞋、快干衣、快干裤,一次性雨衣,像无数个在户外度过的周末一样,出门了,仿佛这样的日子从来没有间断。
事实上,除了每天慢跑几十分钟,我有一两年没有参加登山拉练的召集了,百公里也是第一次参加,这次是公私兼顾参加百公里的(有采访计划)。深圳的百公里行走活动是一件民间传统活动,已经第八个年头了。首次“双脚丈量深圳”百公里活动举办于2001年8月10~11日,是深圳最具影响的户外网站磨坊老驴行云流水召集的,名字叫“磨坊百公里”。从此深圳这座现代城市里驴子们徒步的故事每讲讲述一次。八年了,行走的队伍越来越大,纯民间召集,纯自愿参与,夜幕下,行走的队伍越来越长,风雨兼程,通宵达旦,也算深圳一个传奇吧。
和往年从起点深圳市区,终点南澳海边不同,今年的百公里的主题是“回家”,强调家庭概念,是特立独行的驴子们触角的深入和回归,所以行程倒过来,从南澳月亮湾广场,往回走,终点罗湖体育馆。当晚七点抵达南澳,很多支出发的队伍在等候,几百人都有,很多港澳广州珠海的驴友也赶来参加。如果你不参与进来,无法想象醉酒的霓虹即将点燃的落雨的周六傍晚,有这样庞大的队伍即将出发,一年一次,有时候运动形式感本身就是目的,不用问为什么。
久违大雨,我们上来就被淋了个落汤鸡。漆黑的公路上,到处都是负囊行走的人,谁都看不清楚谁,都会打招呼,一样的人,突然不一样了。车路过,里面的人会摇下车窗挥手喊加油啊,又找到那种山上山下都是我们的人的感觉了。
因为出了一个攀登者王石的缘故,深圳的登山户外活动开展比较早。名人的影响力不仅仅在房子价格上,还在生活方式和理念的一呼百应上。我掺和户外的历史不算晚,可以追溯到2000年。我记得第一次走七娘山,穿得花里胡哨地就去了,走下来溃不成军,体力透支到呕吐。第二周置办了全套行头又去了。那时候玩在一起的山友们都志存高远,现在上了珠峰的都有几个。我也发过登雪山的梦,算起来半走半骑,穿越过贡嘎,混过四姑娘三峰的大本营,体验过高反的生不如死,再高再远吃不了那么多苦了,但是从此落下了锻炼身体的好毛病,失去组织之后仍然自强不息,誓把莲花山踏平。这不,两年不拉练,突然出发百公里也并不犯怵。这次还带了一个候补小驴——女儿一起走。小驴走势强劲,一直从南澳坚持到大鹏,如果不是我担心她骨骼没完全发育好,不宜运动过量强行发出终止集结号,她还要继续下去。这是深圳户外玩家的后备力量。半夜后撤,回家睡到中午起床,接到同事姜军的短信,他于下午14点48分抵达终点。祝贺祝贺,走了18个小时的勇士,谁说身边没勇士呢。
我在一个博客上看到一句话:运动时不孤独。这是博客主人出国前,朋友送给给博主的话。很共鸣啊。世间熙攘,孤独相随,试试做运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