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第十品讲的是如何对待“得失”的问题。人生中面对的最大问题都是有关自己的问题,我们总是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特别是相关“得到”和“失去”的问题。因为我们不懂得放手,只会将“得到”紧紧捏在手心里,把自己累得不行。记得从哪里看到了这句话:如果你不爱一个人,请放手,好让别人有机会爱她:如果你爱的人放弃了你,请放开自己,好让自己有机会爱别人。这话直白但很有道理,也从侧面教会了人们如何对待“得失”的问题。一只风筝一辈子只会为一根线冒险,女人善变的脸,男人善变的心,叶子的离开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喜欢淡淡的爱,还是深深的喜欢?鱼说“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中”,水说“我能感觉到,因为你在我心中”,在爱的世界里,没有得到与失去,只有谁不珍惜谁。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感情,虽然刻骨铭心,却只能擦肩而过,不管是如何爱过,不管是谁转过身,最终都会沉浸那忧伤的时间海,慢慢麻醉地守着曾经传过情话的电话,听不到它再响起的声音,无力再去拨通那个号码,总是看别人表演着甜蜜,总是在别人的爱情里留着自己的眼泪,而自己只是舞台上那没人注意的配角,用孤独去衬托别人的爱情,演出的都是别人的表情,终于明白爱情只是模特身上那件美的霓裳,穿在别人身上总是耀眼美丽,换到自己的身上就成了小丑的戏服。
佛陀问须菩提:“你认为佛陀以前在然灯佛老师处修行时,得到过成佛的妙法吗?”“没有的,佛陀!你在那里没有得到什么妙法,因为这世上根本就不存在成佛的妙法。”
佛说的就是得到的问题。把佛问须菩提的话,换个方式说出来。假如佛是一个文学家,佛说我上大学时,在老师那里得到过成为文学家的妙法吗?答案是否定的,没有!因为老师只教会了我们一些基础知识,至于听课的同学们,成为文学家或是音乐家,一凭个人的天份,二凭个人的际遇。而且我们都明白这个世上根本就不存在所谓成为文学家的妙法,正如同不存在成佛的妙法一样。
http://s3/middle/4be8c97bx760dce39b612&690这世间,美好的东西实在数不过来了,我们总是希望得到的太多,让尽可能多的东西为自己所得到。人生如白驹过隙一样短暂,生命在得到和失去之间,不经意地流干了。如果你失去了太阳,你还有星光的照耀,失去了金钱,还会得到友情,当生命也离开你的时候,你却得到了大地的亲吻。得到时,倍加珍惜;失去了,就权当是接受生命真知的考验,权当是坎坷人生奋斗诺言的承付。得到诚实,就舍弃了虚伪;得到充实,就舍弃了无聊;得到踏实,就舍弃了浮躁。不论是有意的丢弃,还是意外的失去,只要曾经真实的得到,在一些时候,大度的舍弃不也是一种境界吗?
佛陀接著问道:“须菩提!你认为菩萨有没有庄严佛土呢?”“没有的,佛陀!菩萨庄严佛土只是为了度化众生,权立一个名相而已。事实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庄严佛土。”
看着我们从小到大,得到了不少,其实细细一想,我们其实什么也没有得到过。因为得到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失去,包括我们的生命。在不经意所失去的,你还可以重新去争取。丢掉了爱心,你可以在春天里寻觅,丢掉了意志,你要在冬天重新磨砺。但是丢掉了懒惰,你却不能把它拾起。欲望太多,反成了累赘,还有什么比拥有淡泊的心胸,更能让自己充实、满足呢?选择淡泊,然后准备走一段山路。
有的东西你再喜欢也不会属于你的,有的东西你再留恋也注定要放弃,得到和失去是人生中一首永远也唱不完的歌。就拿爱来说。人生中也许会得到许多种爱,但千万不要让爱成为一种伤害。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缘分,缘聚缘散好像都是命中注定的事情。有些缘分一开始就注定的事情。有些缘分一开始就注定要失去,有些缘分是永远都不会有好结果。可是我却偏偏渴望创造一种奇迹。爱一个人不一定要得到,但得到一个人就一定要好好的去爱她。话说着容易,可一旦做时就很难,不信你试试。如果真诚是一种伤害,请选择谎言;;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请选择沉默;如果沉默是一种伤害,请选择离开;如果爱是一种伤害,请不要靠近。可是好多情况下并不是如此,因为不由得你选择,爱就算得到了,你也无法把握,无法驾驭。
从“得到”的反面来看,如果失去是苦,你怕不怕付出?如果痴迷是苦,你会不会选择结束?如果追求是苦,你会不会选择执迷不悟?如果分离是苦,你要向谁倾诉?好多事情是后来才看清楚,好多事情当时一点也不觉得苦,然而我已经找不到来时的路,有一种爱,明明是深爱,却表达不完美;有一种爱明知道要放弃,却不甘心就此离开;有一种爱,明知道是煎熬,却又躲不掉;有一种爱,明知道无前路,心却早已收不回来。
其实,从得与失的转换来看一个人,你会明白,狭隘而自私的心灵,可以变成自己的地狱,广阔而开朗的心灵,却可以成为他人的天堂。地狱和天堂,只有一层之隔。而一切嫉妒的火焰,总是从燃烧自己开始的。有理智的人都知道完美无缺的境界是达不到的,不过每个有智慧的人总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自己的努力上。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发现感情过于细腻敏感的人,很容易受偶然事件的左右,每个成功或顺利的事件都使他兴高采烈,而一旦处于逆境或遭到不幸时就垂头丧气,沉溺于强烈的悲伤之中。给他一些恩惠和提拔,就会使他感激涕零,而稍微伤害了他一点,就会招致他的愤怒和怨恨。得到点尊重和夸奖,他们会忘乎所以。略受轻蔑,他们就会悲观失望。这就是得到与失去给人造成的痛苦。
佛陀闻言欣喜,进一步说:“所以,须菩提!诸位大菩萨都应该这样生起清净心,不应该对眼识所见的种种色相迷蒙,也不应该执迷于声香味触法等尘世幻境,应该保持心无所住的状态,显露清净自心。须菩提!譬如有一个人像须弥山王那样高大,你认为他的身体大不大?”
须菩提回答道:“很大的,佛陀!为什么呢?佛陀所像须弥山王一样的无相法身,并非我们真正的俗世肉身。谁也不知道须弥山王有多大,所以是很大的身。”
佛的智慧的确常人难及。读懂了第十品,你就不会为解决“得到”与“失去”的问题而为难了,你的人生就算到达了圆融、自由的境地,将不会再被外界的万千变化的色相所迷惑,生命的品质拥有“如来”般的自由、流动、优雅、生动、变化。人生在世,若能看透得失,利万物而不争,需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人过留名,无可厚非,但不能为名所累。若淡泊名利,来为名利而争,人生必甚畅意。须知“家有黄金万能两,每曰不过三顿;纵有在厦千座,每晚只占一间”。人生道路曲折不平,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困难,面对坎坷,需有胸襟,更需坚定、坚韧。得不喜,失不悲。胜不骄,败不馁,宠辱不惊,贫富不移,处顺境而不张狂,陷困境而不沮丧,遇害险境而不惊慌,遭逆境而不失望。若此,则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