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全国卷1)

(2007-07-18 21:49:08)
 

 

一、(12分,每小题3分)
          1
D 解析: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字形的正确识记。能力层级为 A级。 
        
本题共有十六个词或短语,基本是依照原来“一般生字词不考,考的生字词一般不错”的规律来出题。A项中“嗑碰”  应为“磕”。B项中“辑拿”应为“缉拿”。C项中“大有稗益”应为“大有裨益”。
      D
项中“摩娑”应为“摩挲”,“厝火积薪”:厝,放置;薪,柴草。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巨擘”:大拇指,喻在某一领域最杰出的人物。“见风驶舵”中的“驶”应为“使”。

  2B解析:重点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和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级。

A项中“一念之差”多指引起严重后果的念头,此处不当;C项中“拍手称快”多用来形容仇恨得到消除,正义得到伸张,或目的得到实现时的痛快心情。此处不当。D项中“功败垂成”指的是事情在接近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此处不当。
      3
A解析:该题重点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B项中“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倍受信赖的”,语序不当,应为“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倍受新老顾客信赖的”。C项中“予以否认”表达不明,D项中“扩大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搭配不当。首先要明确考纲中要求掌握的常见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其次要掌握判别病句的常规方法。
    4
C解析: 本是考查句子衔接。该文段选自 2006年5月4 日第03版的
   
《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的《古村落保护刻不容缓》一文。开头写的这个遍布华夏的主群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后边一定会说,作为精华怎么样。这是我们平时一般说话的习惯。也就是紧跟着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后面应该是跟一个动词,后面如果加上“他们”这两个字,那就会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呢?中途意折。语句显得不够连贯,这么一看,看似陈旧,这就可以排除掉了。A就排除掉了,而当他们看似陈旧,按照一般的语言习惯,下面就应该跟一个表转折的关联词,这一下,这几句当中只有①是表转折的关联词,这一下,B也就排除了。剩下的这些句子,鲜明的折射出,具有很高的价值,生动的展现,这几句话有并列关系,谁放在前面都没有关系。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这应该是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总结性的句子一般应该放在最后。我们再看这个题,大家注意会发现,在第四个空这个地方是一个句号。它既然是一个句号,那么在句号前面应该是跟表明这一层意思已经说完了,就要跟一个总结性的句子。而这些句子当中,只有⑥是总结性的句子。所以,这个空就只能填⑥。这道题答案就是C。这道题其实是一个很迷惑人的题,单看D的话,应该说,也没有什么问题,这么排也可以。但是正是因为那个地方点出了一个句号,所以,只能在那个地方填出总结性的话语。如果先说总结性话语,如果没有那个句号的话,这样也是可以的。这道题既考标点,又考了句子衔接,还考了语段理解,这道题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道题。这道题提示我们今后在复习的时候。一,要把握句意,理解句间关系,同时我们还要掌握关联词的知识,掌握标点的知识。平时我们在训练的时候,就要训练自己读懂语段思路的意义,同时把关联词的作用要表达清楚。我想我们如果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考什么样的题我们都不会错。这是基础知识的题。

       二.(9分,每小题3分)
5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理解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解这类题大致的思维操作步骤是:首先,明确筛选区间,进而明确哪些语句、段落含着对语句的解释;接着,筛选、提取出解释语句的本质特征的词句。当然,在解题过程中还要注意把各选项于原文一一进行对照,以便准确、快捷地选出答案。比较法、排除法是常用的基本方法。A 项,文中第五自然段说“建立一个全球海洋观察网,使用飘流浮标监视海水的变化。飘流浮标分布在世界各地海域,”第六自然段说“浮标在指定水域的海面固定后,同卫星取得联系。”最后一自然段说“世界各地海域共有3000个飘流浮标在日夜工作。”和原文陈述不符,可以排除。C项,文中说的是浮标在指定区域的海面固定以后,同卫星取得联系。“浮标用自身携带的……浮标重新下潜,进入下一个探测周期”没有提出卫星控制浮标的事情。D项,分析和研究浮标探明的海水温度和盐度信息,绘制“海洋气象图”。
    6
 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理解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本题所设定的四个选项,都是对原文相关的内容的理解,都在原文的基础上有所变化。有一种理解与原文有出入,要求选出该项。B项在原文的相关陈述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海洋水域急剧变暖,上面的大气层也相应开始变暖。”
         
实际上是海洋影响了大气层。说海洋被动,大气层主动,这就不正确。
   7
A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根据原文“南美西海岸发生无法预报的海流循环,导致沿岸海水的温度大幅上升”“海洋是惯性媒质,变化缓慢,大气层则变化多端,其全球的稳定性依靠海洋来保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全球气候的形成上,世界洋水域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得出A项所述结论;B项“重新调控海洋洋流的流向”不切实际;C项原文“北大西洋是海洋多层循环最活跃的地区,那里就像“锁孔”,钥匙在里面转动,造成地球上气候的不稳定。”很难得出“有效的”、“避免”这样的结论;D选项“阿尔戈斯”方案只是科学家对未来气候推测提供一条依据,不可能就此消除厄尔尼诺现象。
                       
三.(9分,每小题3分)
   8
C解析: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  级。视:对待。“视”的基本义项:①看、看待,例“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见贱如贵,视少如长”;视事:办公。②比,和……一样。例“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帝乃东巡泰山,以(张)纯视御史大夫从。”③通“示”。向……表示例“亦视项羽无东意。”

   9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紧跟在原文“远性耿介,无私曲……”之后,应该是表明耿介;“田秩奉钱,并无所取”正好能表明何远的清廉;A项第一句是说“何远能顾及别人的心意”;B项第二句是何远体恤百姓;D项第一句是说何远为官正直,受民称赞;第二句是说何远的政绩。)基本方法:审清题干,确定标准;细析选项,明了性质;组织事件,选择答案。
 10

 B
解析:文章中提到了一个人就是泉陵侯朗,强调是他沿途抢掠骚扰,但到了始兴县内,一草一木也不敢侵犯。而不是选项中所说任内没有抢掠侵犯的事。                        

  四.(23分)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译文: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4分)
                        (2)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B级。关键词是“为”、“未有之”。其中“未有之”是宾语前置句,要译出句式特点。评分标准:译出大意给2分,“为”、“未有之”两处,译对一处给1分;
                        译文:在几个郡待过,遇见会引发贪欲的事,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心性,妻子儿女挨饿受冻,如同极贫穷的人。(6分) 
              答案解析:基本同上,关键词是“居”、“终”、“妻子”。其中“妻子”是古今异义词。评分标准:译出大意给3分,“居”、“终”、“妻子”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做题技巧:逐字组词,调整语序,区分古今,注意活用。
                        [文言文参考译文]
                        何远,字义方,是东海郯县人。梁武帝即位成为皇帝后,以何远为后军将军鄱阳王恢的录事参军。何远与萧恢的关系一向很好,在府中竭尽心力,知无不为,王恢也推心置腹,倚仗他处理事务,关系亲密,十分信赖。不久,他迁任武昌太守。何远本来风流倜傥,喜好行侠仗义,到这时才杜绝交游,对亲朋的馈赠,丝毫不受。武昌民间都饮用长江水,盛夏时节,何远嫌江水热,经常用钱买百姓井中的凉水,如有人不收钱,则将水还给他。其他事情也多是如此。这种做法虽然象是假装的,但表现出何远的委曲用意。他的车辆与服饰尤为简陋,所用器物没有铜制或漆器。江南盛产水产品,十分便宜,但何远每顿饭不过吃干鱼数片而已。然而他的性情刚正严厉,官吏及百姓多因小事受到鞭罚,于是被人所控告,他被征召到延尉受审,被弹劾有数十条罪状。后来,何远又被起用为武康令。他更加坚持清廉的节操,除去淫祀,以身作则,百姓十分称赞。太守王彬巡察属县,诸县都以盛宴款待王彬。到武康后,何远只为王彬准备下干粮、饮水而已。梁武帝听到何远的才干,擢升他为宣城太守。自县令升为靠近京都的大郡长官,是近代从未有过的事。宣城郡受到过盗匪抢掠,何远尽心治理,又使声名远闻。过了一年,何远迁任树功将军、始兴内史。当时泉陵侯萧渊朗出任桂州刺史,一路上抢掠骚扰,但进入始兴境内,一草一木都不敢侵犯。何远在任时,喜欢开辟街巷,修整墙屋,小至百姓住宅、交易市场,大至城墙堑壕、马厩仓库等,他都象经营自己家业那样来加以修治。他应得的田秩俸钱,一概不取,到年底时,选择最穷困的百姓,作为他们的税款,长期坚持这样。而他性情果断,百姓心中畏惧而感到可惜。何远所到之处,百姓都为他建立生祠,并上表报告治理的情况,梁武帝经常下诏予以表彰。调任东阳太守。何远处理政务时,对豪强富户恨如仇敌,对贫民百姓视如子弟,因此,特别为豪强所畏惧。他在东阳任职一年多,又被受罚者所诬告,因此被免职还家。何远为人耿直清高,不循私情,在人世之间,杜绝请谒,也不拜访别人。与别人写信,无论贵贱,所用的称谓礼节都一样。在与人交往时,从不低声下气,因此多受到俗士的忌恨。他的清廉公正,确实是天下第一。他先后出任数郡太守,见到可产生贪欲的东西,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廉洁之心。他的妻子儿女挨饿受冻,如同最贫穷的人。当他离开东阳归家,数年间口不谈荣辱,士大夫们更以此赞赏他,他轻财好义,周济别人的窘急,而且说话从无虚妄,都是出于他的天性。他经常与别人开玩笑说:“你能抓到我一句假话,我就给你一匹缣作为酬谢。”大家都注意他,但未能找到。 
              12.(1)这首诗可分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分为两个层次。(1分)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竹、石、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2分)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级。分几个层次其实就是分段,既为一首题画诗,当然是先描写画作的内容,后抒发自己的感受。此诗前四句是画的内容,后四句是作者的感想。诗前序一定要读。答出分为两个层次的,给1分;答出两个层次内容的,给2分。共3分。)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2分) 
    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  3分)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是“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答含意,要抓竹、石、牧童、牛所代表的生活—-田园生活。答出含意的,给2分;答出作者对石、竹同样怜爱的,给1分;答出作者怜爱理由的,给2分。如答成作者态度是“厚于竹而薄于石”的,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意思对即可。此题关键句是“石吾甚爱之”和“牛斗残我竹”两句。)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2分)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  3分)
                        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无引用无以做题。”就是说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除了将这种思想感情的名称答出之外,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情;回答诗句所用修辞手法时,要尽量分析各个意象在这种修辞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这种修辞的好处。联系诗文作答是鉴赏分析的必然步骤。

                        附诗歌鉴赏
         宋代绘画艺术特别繁荣,题画诗也很发达,苏轼、黄庭坚都是这类诗作的能手。本篇为苏轼、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图题咏,但不限于画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题发挥,凭空翻出一段感想议论,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
                        诗分前后两个层次。前面四句是对画本身的描绘:郊野间有块小小的怪石,翠绿的幽竹紧挨着它生长。牧牛娃手执三尺长的鞭子,驾驭着这头龙钟的老牛。四句诗分咏石、竹、牧童、牛四件物象,合组成完整的画面。由于使用的文字不多,诗人难以对咏写的物象作充分的描述,但仍然注意到对它们的外形特征作简要的刻划。“峥蝾”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就把画中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显示出来了。“篁”是丛生的竹子,前面着一“幽”字写它的气韵,后面着一“绿”字写它的色彩,形象也很鲜明。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阿童”,稚气可掬;点明他手中的鞭子,动态亦可想见。尤其是以“觳觫”一词代牛,更为传神。按《孟子•梁惠王》:“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这是以“觳觫”来形容牛的恐惧颤抖的样子。画中的老牛虽不必因恐惧而发颤,但老而筋力疲惫,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于是也就给人以觳觫的印象了。画面是静态的,它不能直接画出牛的觳觫,诗人则根据画中老牛龙钟的意态,凭想象拈出“觳觫”二字,确是神来之笔。诗中描写四个物象,又并不是孤立处理的。石与竹之间着—“倚”字,不仅写出它们的相邻相靠,还反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情趣。牧童与老牛间着一“御”字,则牧童逍遥徜徉的意态,亦恍然如见。四个物象分成前后两组,而在传达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气息上,又配合呼应,共同构成了画的整体。能用寥寥二十字,写得这样形神毕具,即使作为单独的题画诗,也应该说是很出色的.

                        但是,诗篇的重心还在于后面四句由看画生发出来的感想:这石头我很喜爱,请不要叫牛在上面磨角!牛磨角还罢了,牛要是斗起来,那可要残损我的竹子。这段感想又可以分作两层:“勿遣牛砺角”是一层,“牛斗残我竹”另是一层,它们之间有着递进的关系。关于这四句诗,前人有指责其“何其厚于竹而薄于石”的(见陈衍《石遗室诗话》),其实并没有评到点子上。应该说,作者对于石与竹是同样爱惜的,不过因为砺角对石头磨损较少,而牛斗对竹子的伤残更多,所以作了轻重的区分。更重要的是,石与竹在诗人心目中都代表着他所向往的田园生活,磨损石头和伤残竹子则是对这种宁静和谐生活的破坏,为此他要着力强调表示痛惜,而采用递进的陈述方式,正足以体现他的反复叮咛,情意殷切。
                        说到这里,不免要触及诗篇的讽喻问题。诗中这段感想议论,除了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好和破坏自然美的痛心外,是否另有所讽呢?大家知道,黄庭坚所处的北宋后期,是统治阶级内部党争十分激烈的时代。由王安石变法引起的新旧党争,在神宗时就已展开。哲宗元祜年间,新党暂时失势,旧党上台,很快又分裂为洛、蜀、朔三个集团,互相争斗。至绍圣间,新党再度执政,对旧党分子全面打击。统治阶级内部的这种哄争,初期还带有一定的政治原则性,愈到后来就愈演变为无原则的派系倾轧,严重削弱了宋王朝的统治力量。黄庭坚本人虽也不免受到朋党的牵累,但他头脑还比较清醒,能够看到宗派之争的危害性。诗篇以牛的砺角和争斗为诫,以平和安谧的田园风光相尚,不能说其中不包含深意。
                        综上所述,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一切托之于“戏咏”,在构思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宁静的田园风光与烦嚣的官场角逐,构成鲜明的对比。通篇不用典故,不加藻饰,以及散文化拗体句式(如“石吾甚爱之”的上一下四,“牛砺角犹可”的上三下二)的使用,给全诗增添了古朴的风味。’后四句的格调,前人认为是摹仿李白《独漉篇》的“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陵阳先生室中语》引韩驹语),但只是吸取了它的形式,词意却翻新了,不仅不足为病,还可看出诗人在推陈出新上所下的功夫。
                        (陈伯海)
                        ——摘自《宋词鉴赏辞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