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2分,每小题3分)
1.
D
解析: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字形的正确识记。能力层级为 A级。
本题共有十六个词或短语,基本是依照原来“一般生字词不考,考的生字词一般不错”的规律来出题。A项中“嗑碰” 应为“磕”。B项中“辑拿”应为“缉拿”。C项中“大有稗益”应为“大有裨益”。
D项中“摩娑”应为“摩挲”,“厝火积薪”:厝,放置;薪,柴草。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巨擘”:大拇指,喻在某一领域最杰出的人物。“见风驶舵”中的“驶”应为“使”。
2. B解析:重点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和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级。
A项中“一念之差”多指引起严重后果的念头,此处不当;C项中“拍手称快”多用来形容仇恨得到消除,正义得到伸张,或目的得到实现时的痛快心情。此处不当。D项中“功败垂成”指的是事情在接近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此处不当。
3.A解析:该题重点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B项中“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倍受信赖的”,语序不当,应为“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倍受新老顾客信赖的”。C项中“予以否认”表达不明,D项中“扩大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搭配不当。首先要明确考纲中要求掌握的常见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其次要掌握判别病句的常规方法。
4.
C解析:
本是考查句子衔接。该文段选自
2006年5月4 日第03版的
《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的《古村落保护刻不容缓》一文。开头写的这个遍布华夏的主群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后边一定会说,作为精华怎么样。这是我们平时一般说话的习惯。也就是紧跟着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后面应该是跟一个动词,后面如果加上“他们”这两个字,那就会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呢?中途意折。语句显得不够连贯,这么一看,看似陈旧,这就可以排除掉了。A就排除掉了,而当他们看似陈旧,按照一般的语言习惯,下面就应该跟一个表转折的关联词,这一下,这几句当中只有①是表转折的关联词,这一下,B也就排除了。剩下的这些句子,鲜明的折射出,具有很高的价值,生动的展现,这几句话有并列关系,谁放在前面都没有关系。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这应该是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总结性的句子一般应该放在最后。我们再看这个题,大家注意会发现,在第四个空这个地方是一个句号。它既然是一个句号,那么在句号前面应该是跟表明这一层意思已经说完了,就要跟一个总结性的句子。而这些句子当中,只有⑥是总结性的句子。所以,这个空就只能填⑥。这道题答案就是C。这道题其实是一个很迷惑人的题,单看D的话,应该说,也没有什么问题,这么排也可以。但是正是因为那个地方点出了一个句号,所以,只能在那个地方填出总结性的话语。如果先说总结性话语,如果没有那个句号的话,这样也是可以的。这道题既考标点,又考了句子衔接,还考了语段理解,这道题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道题。这道题提示我们今后在复习的时候。一,要把握句意,理解句间关系,同时我们还要掌握关联词的知识,掌握标点的知识。平时我们在训练的时候,就要训练自己读懂语段思路的意义,同时把关联词的作用要表达清楚。我想我们如果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考什么样的题我们都不会错。这是基础知识的题。
二.(9分,每小题3分)
5.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理解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解这类题大致的思维操作步骤是:首先,明确筛选区间,进而明确哪些语句、段落含着对语句的解释;接着,筛选、提取出解释语句的本质特征的词句。当然,在解题过程中还要注意把各选项于原文一一进行对照,以便准确、快捷地选出答案。比较法、排除法是常用的基本方法。A
项,文中第五自然段说“建立一个全球海洋观察网,使用飘流浮标监视海水的变化。飘流浮标分布在世界各地海域,”第六自然段说“浮标在指定水域的海面固定后,同卫星取得联系。”最后一自然段说“世界各地海域共有3000个飘流浮标在日夜工作。”和原文陈述不符,可以排除。C项,文中说的是浮标在指定区域的海面固定以后,同卫星取得联系。“浮标用自身携带的……浮标重新下潜,进入下一个探测周期”没有提出卫星控制浮标的事情。D项,分析和研究浮标探明的海水温度和盐度信息,绘制“海洋气象图”。
6. 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理解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本题所设定的四个选项,都是对原文相关的内容的理解,都在原文的基础上有所变化。有一种理解与原文有出入,要求选出该项。B项在原文的相关陈述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海洋水域急剧变暖,上面的大气层也相应开始变暖。”
实际上是海洋影响了大气层。说海洋被动,大气层主动,这就不正确。
7. A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根据原文“南美西海岸发生无法预报的海流循环,导致沿岸海水的温度大幅上升”“海洋是惯性媒质,变化缓慢,大气层则变化多端,其全球的稳定性依靠海洋来保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全球气候的形成上,世界洋水域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得出A项所述结论;B项“重新调控海洋洋流的流向”不切实际;C项原文“北大西洋是海洋多层循环最活跃的地区,那里就像“锁孔”,钥匙在里面转动,造成地球上气候的不稳定。”很难得出“有效的”、“避免”这样的结论;D选项“阿尔戈斯”方案只是科学家对未来气候推测提供一条依据,不可能就此消除厄尔尼诺现象。
三.(9分,每小题3分)
8. C解析: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 级。视:对待。“视”的基本义项:①看、看待,例“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见贱如贵,视少如长”;视事:办公。②比,和……一样。例“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帝乃东巡泰山,以(张)纯视御史大夫从。”③通“示”。向……表示例“亦视项羽无东意。”
9.
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紧跟在原文“远性耿介,无私曲……”之后,应该是表明耿介;“田秩奉钱,并无所取”正好能表明何远的清廉;A项第一句是说“何远能顾及别人的心意”;B项第二句是何远体恤百姓;D项第一句是说何远为官正直,受民称赞;第二句是说何远的政绩。)基本方法:审清题干,确定标准;细析选项,明了性质;组织事件,选择答案。
10.
B解析:文章中提到了一个人就是泉陵侯朗,强调是他沿途抢掠骚扰,但到了始兴县内,一草一木也不敢侵犯。而不是选项中所说任内没有抢掠侵犯的事。
四.(23分)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译文: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4分)
(2)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B级。关键词是“为”、“未有之”。其中“未有之”是宾语前置句,要译出句式特点。评分标准:译出大意给2分,“为”、“未有之”两处,译对一处给1分;
译文:在几个郡待过,遇见会引发贪欲的事,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心性,妻子儿女挨饿受冻,如同极贫穷的人。(6分)
答案解析:基本同上,关键词是“居”、“终”、“妻子”。其中“妻子”是古今异义词。评分标准:译出大意给3分,“居”、“终”、“妻子”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做题技巧:逐字组词,调整语序,区分古今,注意活用。
[文言文参考译文]
何远,字义方,是东海郯县人。梁武帝即位成为皇帝后,以何远为后军将军鄱阳王恢的录事参军。何远与萧恢的关系一向很好,在府中竭尽心力,知无不为,王恢也推心置腹,倚仗他处理事务,关系亲密,十分信赖。不久,他迁任武昌太守。何远本来风流倜傥,喜好行侠仗义,到这时才杜绝交游,对亲朋的馈赠,丝毫不受。武昌民间都饮用长江水,盛夏时节,何远嫌江水热,经常用钱买百姓井中的凉水,如有人不收钱,则将水还给他。其他事情也多是如此。这种做法虽然象是假装的,但表现出何远的委曲用意。他的车辆与服饰尤为简陋,所用器物没有铜制或漆器。江南盛产水产品,十分便宜,但何远每顿饭不过吃干鱼数片而已。然而他的性情刚正严厉,官吏及百姓多因小事受到鞭罚,于是被人所控告,他被征召到延尉受审,被弹劾有数十条罪状。后来,何远又被起用为武康令。他更加坚持清廉的节操,除去淫祀,以身作则,百姓十分称赞。太守王彬巡察属县,诸县都以盛宴款待王彬。到武康后,何远只为王彬准备下干粮、饮水而已。梁武帝听到何远的才干,擢升他为宣城太守。自县令升为靠近京都的大郡长官,是近代从未有过的事。宣城郡受到过盗匪抢掠,何远尽心治理,又使声名远闻。过了一年,何远迁任树功将军、始兴内史。当时泉陵侯萧渊朗出任桂州刺史,一路上抢掠骚扰,但进入始兴境内,一草一木都不敢侵犯。何远在任时,喜欢开辟街巷,修整墙屋,小至百姓住宅、交易市场,大至城墙堑壕、马厩仓库等,他都象经营自己家业那样来加以修治。他应得的田秩俸钱,一概不取,到年底时,选择最穷困的百姓,作为他们的税款,长期坚持这样。而他性情果断,百姓心中畏惧而感到可惜。何远所到之处,百姓都为他建立生祠,并上表报告治理的情况,梁武帝经常下诏予以表彰。调任东阳太守。何远处理政务时,对豪强富户恨如仇敌,对贫民百姓视如子弟,因此,特别为豪强所畏惧。他在东阳任职一年多,又被受罚者所诬告,因此被免职还家。何远为人耿直清高,不循私情,在人世之间,杜绝请谒,也不拜访别人。与别人写信,无论贵贱,所用的称谓礼节都一样。在与人交往时,从不低声下气,因此多受到俗士的忌恨。他的清廉公正,确实是天下第一。他先后出任数郡太守,见到可产生贪欲的东西,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廉洁之心。他的妻子儿女挨饿受冻,如同最贫穷的人。当他离开东阳归家,数年间口不谈荣辱,士大夫们更以此赞赏他,他轻财好义,周济别人的窘急,而且说话从无虚妄,都是出于他的天性。他经常与别人开玩笑说:“你能抓到我一句假话,我就给你一匹缣作为酬谢。”大家都注意他,但未能找到。
12.(1)这首诗可分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分为两个层次。(1分)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竹、石、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2分)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级。分几个层次其实就是分段,既为一首题画诗,当然是先描写画作的内容,后抒发自己的感受。此诗前四句是画的内容,后四句是作者的感想。诗前序一定要读。答出分为两个层次的,给1分;答出两个层次内容的,给2分。共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