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大学生别被郎咸平“雷”垮

标签:
就业本就难多出方法少说雷人的话对大学生有益杂谈 |
分类: 职场心理 |
郎咸平最近就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话题发表了这样的言论:“为什么找不到事?有一个最广泛流传的原因是:专业不对口,这个完全是胡说八道。我在美国教过很多学校,香港也教过,内地也教过,我就从来没见过哪一个大学的毕业生是专业对口的。专业不对口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大学生全世界都专业不对口,为什么这么讲,全世界的本科教育是什么宗旨啊?是通才教育,专科才是专才教育,既然是通才教育当然是专业不对口,这是一定的。”
郎咸平是经济工作者,所以,他的理论依据是经济学。他说的上述观点,我基本认同,但是,又觉得有些偏颇。所谓偏颇,我是从我的专业角度看的:作为著名学者发表任何言论都要考虑社会心态。如果我们天天对大学生说:你毕业了就会失业,一定会失业,那“吓”都吓出毛病来了。一个没有经过风吹雨打的学生,本来应对社会的能力和心理准备就比较脆弱,自信心就不足,再听点绝对的话,就会落下心理阴影和产生与就业、求职有关的“认知”偏差,我觉得是十分不利于大学生求职的。对大学生,一定要强化“我能行”、“我怎么做才能行”、“我怎么做一定能行”等正面而积极的心理暗示。
当然,郎咸平是向着大学生说话的,意思是说,用人单位不要动辄强调专业对口,要给学生机会。但是,当学生谋职时候,看到的几乎都是强调专业对口时,就会丧失自信。我相信,一定有一些单位不是这样强调的。如果真如郎咸平所言那样绝对,用人单位老总、HR主管等等自己也都是专业不对口而成才的,其实,从心理学讲,这样反倒会宽容、接纳、理解所谓专业对口问题,此可谓“同命相怜”嘛,如是这样,怎么可能大学生都失业在所谓对口上呢?当然,郎咸平所积极呼吁的不要过分强调专业对口、提高就业机会的意思我是认同的。
从职场心理角度,我想说的是:不要被所谓的专业对口“雷”倒。积极应对是重中之重。如何积极应对呢?我认为,有三件事情可以做:
一是善于规划自己的职业,结合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培训,获取必胜的信心,帮助自己尽快实现人生目标。所谓职业规划简而言之是指,在充分考虑个人的智能、性格取向、价值以及助力、阻力等因素的前提下,对自己的职业进行合理的安排。
二是如果你想成功地走出人生的第一步,那么职前教育和就业培训对你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认真地实习、在实习期学到真东西也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大学生把实习阶段当过场来走,目的是毕业,而不是择业,这是十分错误的、短见的行为。
三是找工作的时候,要把自己的强项能够明显地显示出来,而现实是很多大学生毕业的时候,把自己的简历印了几百份,然后投出去希望有人注意到自己,但是这种做法其实不合实际,我认为你要找一份工作,这是未来几年乃至一辈子的事情,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的未来建立在别人看到自己的侥幸心理上——把前途交由别人处置。持这种心态的人,专业即便对口,也可能捕捉不到好的机会。
我多次强调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在台湾,大学生每人手里都有的就业求职卡,均标明测试结果,让用人单位参考。其实,它最关键的意义在于让大学生自己了解自己。我建议:要想度过求职的难关,有些功课一定先做,不要都等学校要求了才动手。在大学期间,要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喜欢做什么,根据自己的天赋和兴趣去找什么样的工作机会,自己要考虑得一清二楚。
综上,专业与职业是否要一样,需做更多的、深度的调查和咨询,最后再申请具体的公司和岗位。
事在人为,命运总青睐有准备的人。要想躲开“毕业即失业”的困局,既不要被普遍的大学生心态、社会心态所“雷”倒;又不要傻呵呵打无准备之战。方法得当,心理才能平衡;心理平衡,方法才能得当。
在我的博文《求职者:你是六型中的哪个?》文底有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