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董路商榷麦当劳到北大“人才抄底”事件

标签:
麦当劳到北大人才抄底董路的观点有些偏颇值得商榷杂谈 |
分类: 职场心理 |
与董路商榷麦当劳到北大“人才抄底”事件
——从麦当劳到北大“人才抄底”看需求两方心理
董路的文章标题和观点是:《麦当劳北大招聘醉翁之意不在酒》
麦当劳到北大招聘普通工作人员,此举不管结果怎样,麦当劳都可以宣布“人才抄底”成功。 前些时候,“北大毕业生回乡卖肉”的新闻业已见诸报端,而此次大批北大毕业生欲谋求出任麦当劳餐厅实习经理,引起了业界轩然大波。我认为,的确像一些有识之士分析得那样,麦当劳此举抓住了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
董路在自己的博客中写到:做一名好的实习经理不见得非得是大学毕业生,而大学毕业生也未见得就一定能做一名好的实习经理,所以我有点怀疑麦当劳北大招聘的动机。他不是心理专家,但是,他提出了一个心理学概念:动机。他这样分析麦当劳的动机:逆势加速扩张——麦当劳来年在中国大陆的经营发展策略因北大招聘会得以广而告之;广告宣传效应之好非在任何媒体投放商业广告所能比拟;招聘会上北大毕业生对实习经理职位求知若渴的场面,客观上相当于给麦当劳现有员工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教育课”,告诉他们别不知足,知足就好好干活少废话;与此同时,此举也给麦当劳未来持续不断的招聘工程打下了“亮丽的伏笔”——北大毕业生都抢着来的工作,你还等什么?又提什么条件?类似麦当劳这样的快餐企业,“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乃其用工特点——人才很重要,员工队伍稳定很重要,新老交替也很重要,北大一场招聘会之于上述三点,可谓是“一招三得”。我和董路是朋友,我不认为他分析得偏激而没有道理。他认为,虔诚递交求职申请的北大毕业生们不可能是什么赢家。敞开大门引洋快餐入室行聘的北大也不可能是什么赢家。他激烈地说道:作为中国大陆最高学府培养出的毕业生,不顾专业的驴唇不对马嘴只求“世界500强”的虚名甘当“餐厅实习经理”,这真的就是所谓的“兼容并包,有容乃大?”他觉得:赢家只有一个——麦当劳;从任何角度上讲,北大招聘一招出手,其俨然已经做到了“稳赚不赔”。
麦当劳到北大招聘普通工作人员一事之所以引起各方关注,主要是因为“人才抄底”。其实,我们一些知名企业也在别的国家进行“人才抄底”。有的金融企业利用美国金融危机大批金融企业裁员、减薪的机会,到华尔街“人才抄底”;还有的企业奔赴欧洲,做着同样的事情。其实,从心理学讲,这种行为有点像大家利用商场年终岁末大打折的时候,买平时自己很少问津的名牌的心理状态是基本一样的。求才也罢,求物也好,需求两方的心理状态殊途同归——都不想吃亏,都想沾点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