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我亲爱的朋友
[配图为我与主持人姜培琳等在BTV7【魅力前线】]
今天去会了我的老领导、老朋友陈越光先生。我们有一段时间没见了,他还是老样子。当然,在我的心目中,永远定格在他十多年前的样子,90年代初的他,的确是一个非常让人喜欢的男人。当然,他现在也依然让人喜欢。
我们不知不觉谈了一个多小时话,很开心。我喜欢看他笑,就像我喜欢看所有人的笑一样,尤其他的笑很有趣,眼睛眯成缝隙。他是非常精明的一个人,有头脑、有智慧,但当他笑的时候,你会觉得他也很“天真”。他是有学养的,但不会让人觉得迂腐;他是有风流倜傥胸怀的,但绝对不会流露痕迹;他是有眼光的,但是从来不会夸夸其谈。总之,他是我喜欢的朋友之一。
其实任何做大事情的人,无论他取得多大的成就,最后他都会归于简单。如果一个人不能够归于简单,说明自己的事情还没有做起来。他做着很多大事,但是,你约他,他从来不会说没有时间见面;你偶尔发短信给他,他从来不会不回;这就是他的最最可爱可敬之处:做人做到位之后,就是这个样子。
我们谈到不少内容,包括传媒、职业经理人等等,同时说到知识分子一词。因为,我去他那里之前,看到一篇文章,谈现在的知识分子,作者认为,如果知识分子谈得都是房子、车子、票子的话,就是知识分子的悲哀。陈越光这样看待知识分子:他说,知识分子要具备这样三点——一是学有专修;二是靠专修吃饭;三是关切社会。他说,如果一个知识分子不能够关切社会的话,就谈不上是一个知识分子。
我喜欢与人交朋友,而且喜欢长久地与人做朋友,尤其是喜欢与这样的人长久地做朋友:每一次见面,都能在记忆的海洋中留一块礁石,无论海水怎样冲刷,这些礁石会牢牢地坚守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当礁石积累多的时候,你便有了自己生活与心灵的坚固平台,任凭风雨打击,都会闲庭信步。
临走,他送给我一本书《治理年鉴2007》和一套极具收藏价值的书《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这两种书都和他有关。他是文化人、商人、官员集于一身的人物,但是,你却从他身上见不到文人的酸相儿、商人的钱串子相儿以及官僚的假惺惺相儿。拿捏有度,是一个人的修养,也是一个人的风格。我从心理学专业讲,就是自我同一性完成得好,无论在任何地方都坚持做自己,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我认为,没有自己风格的人,是貌似的成熟,而真正成熟的人,是不以牺牲自己的风格做代价的——因为,风格,关乎一个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