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信任宜结不宜解

(2007-08-02 22:26:01)
标签:

职场/励志

信任难

不信任容易

有了信任

一定珍惜

像爱护眼睛

分类: 职场心理
信任宜结不宜解 

信任宜结不宜解

 



  为什么职场中的信任难以建立?这要从信任的心理机制谈起。信任是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不是从信任到不信任的一个连续体,即不单纯是信任程度的问题,而是一个二维结构:信任和不信任可以共存,也可以都没有。例如,两个陌生人之间不存在信任关系,但是并不说明他们互相不信任,即他们之间也不存在不信任;而两个很要好的朋友之间彼此一定存在信任,但是也可能存在不信任,比如一方要去做一件很不擅长的事,另一方必定不信任他的能力。这种关系可以用来解释职场中人的信任状态。初到一个单位,同事对你的行为风格和能力水平不是非常熟悉,所以信任和不信任的程度都很低,可以说是一种模糊的心理状态,随着彼此互动的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加深,从而使得模糊的心理状态逐渐变得清晰,产生明确的信任或者不信任。所以在一段时间之后,要么相互之间形成深厚的友谊和感情,要么产生矛盾和隔阂。
    建立和维护职场中的信任很重要。简单地说,一是要增强信任,二是要防止出现不信任,避免信任转变为不信任。信任是一种非常脆弱的心理状态,一旦产生裂痕就很难缝合,要消除不信任及其带来的影响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所以防止不信任比增强信任更加重要。

    有这样一个案例:小王和小李是同时进入一家公司的,年龄相仿。开始,两人的关系很不错。但是,有一次,已经担任部门主任的小李在一次工作中出现了明显的失误——工作缺乏透明度、喜欢使用伎俩,造成小王和小刘的不和。开始,小王并不认为小李有何过错,但在小刘诉说了经过之后,小刘和小王都认为是小李工作方法有问题,才造成了小刘和小王的误解,原本小刘、小王之间相处和睦,但差点毁在小李的工作失误上。小刘不能原谅小李,因为她原本就对小李处世为人的方法有看法,加上这次误会,他认为自己过去对小李的看法没有错。小王开始不以为然,但经小刘的分析,小王也认为小李的确有过失。加上小李身为部门主任,出现问题没有和小刘、小王及时沟通,矛盾就搁置了。在重新分配部门时,小刘赶快申请“逃离”了小李的部门,而小王留了下来。小王是一个大度而顾全集体利益的人,他知道小李的为人的确有问题,但是没有声张,可是,他和小李原本之间存在的信任,早在小刘事件中消失了。

    以上案例,恰好说明职场信任与不信任的转化。信任,不是一天建立的;但不信任,只需要一件事情——哪怕是在几分钟中发生的“小事”。小李、小刘和小王的故事,正巧说明:职场信任,是没有“小事”的。多年的信任,就这样毁于一旦。小李虽然还担任着部门主任,但是他的职场影响力已经名存实亡了。这种事情,大家都很忌讳,生怕有一天自己也被人在不透明、小伎俩中忽悠,是现代职场中人非常在意的。
    一般来说,人品和能力是职场生存的法宝,所以增强信任的手段也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相对于能力而言,人品更加重要,它是人们交往和合作的基础,也是决定一个人是否值得信任的前提。在职场中人们注重的人品主要有:是否诚信、行为和动机是不是带有很强的私心。因此要增强职场中的信任,就要求职场中人彼此以诚相待、公平相处。小李之所以没有因为此事被拿掉部门主任的职务,是因为这家单位的制度不健全,更主要的是,用小刘的话说,就是他较为憨厚,没有深究小李的行为,采取自己换到别的部门的办法。否则,小李会因此丧失诚信。其实,小李表面上没有失去什么,但在大家的心目中,已经不可靠了。大家时常在私下说,小李这个人挺“奸”,防着点。
    职场中人由于沟通不善而导致了误会和猜疑,进而引发相互不信任,是很常见的现象。对此,职场应营造大家一些沟通机会。当误会和猜疑产生时应该及时消除,推心置腹地解决问题。当发现对方的弱点时,应该多采用包容的态度,像小王一样,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关键在于小李,如何吸取教训,信任宜结不宜解,不再构成新的错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