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你选择不凡之男,要有受罪心理准备
只有高尔基理解托尔斯泰夫人
下面的文字是我摘录的故事,最后有我的点评:
82岁高龄的托尔斯泰从家中出走——这是他多年萦绕于胸而终于付诸实施的行为。他的出走以及很快在一个无名车站逝世,为世人留下了一个难解的谜团:一个创造出伟大作品,在俄罗斯乃至世界享有极高声誉的作家,为什么会作出这种选择,采取这样非常的行为?根据托尔斯泰留下的书信,人们很容易将他的出走,与妻子索·安·托尔斯泰娅(以下称索菲娅)联系起来。索菲娅,由于她的个性,由于生活中间与丈夫的实际冲突,她受到的指责,就来得格外多而集中。
19世纪80年代,托尔斯泰在直面俄罗斯贫富悬殊情形时,精神上产生出莫大的痛苦,他对自己富足的生活感到极大不安。他不仅开始尝试平民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素食,还参加各种体力劳动:劈柴、生炉子、修鞋、耕地……不仅如此,他还要求放弃自己的土地,放弃可以有很大收入的著作版权……这些,在托尔斯泰个人,或许可以做到。可他有一个很大的家庭,这个家庭的成员几乎全靠这些收入维持。这个家庭生活的管理者,正是托尔斯泰夫人——这,造成了托尔斯泰与索菲娅的最基本冲突。
高尔基曾到托尔斯泰庄园住了一些日子。1901年底,他在克里木,与正在那里养病的托尔斯泰有过多次见面和交谈。根据对托尔斯泰的观察,高尔基写了一篇文学肖像《回忆托尔斯泰》。但是,在这篇为许多人赞誉的文章中,高尔基却没有提及索菲娅。“因为我一点儿也不喜欢她,她对我也无好感……”索菲娅认为包围着她那位伟大丈夫的人,大部分都是小苍蝇、蚊虫——总之,是“寄生虫”。高尔基,不幸被看成了这样的人物。这虽然引发了高尔基内心的不快,可他仍认为,索菲娅这样认为,有充分的理由。
托尔斯泰不管不顾世俗生活层面,而世俗生活的负担是由其妻子承受的。为了自己的理念,托尔斯泰要放弃庄园,放弃所有著作版权,而这,却是他们一家生活的来源,包括他那帮追随者的吃、喝、住……有时,也许托尔斯泰自己并未意识到,倘若没有索菲娅的坚持,以这些来源维护生计,那托尔斯泰就不可能静心坐下,完成他那些伟大而辉煌的长篇巨制。从这一点看,“做列夫·托尔斯泰的唯一的亲密友人,做他的妻子,做他的许多孩子的母亲,做他的家庭主妇,这的确是一个很艰难而责任繁重的任务。”在高尔基的印象里,托尔斯泰一家人大都软弱多病,几乎全凭索菲娅在“那磨人的琐细事情的漩涡中”辛苦挣扎。高尔基感叹地说:“那个女人跟一个富于独创性、而又烦躁不安到极点的大艺术家在一块生活了五十年的难堪的长岁月……”
伟大的人物,常常会因为其辉煌的精神和事业而领受景仰的目光,而伟人身边的那些人物却非常容易被忽略,他们甚至还常常会获咎——为伟人的过失。高尔基是一位从底层挣扎起步的作家,他对人性、婚姻的本质,倒见得比一直生活在贵族圈中的人更为深刻透辟。所以,在有人攻击索菲娅时,他起而为这位他并不喜欢的人辩护。
王建一点评:托尔斯泰最令人回味的话语就是: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从上述我摘录的文字不难看出,那是他心灵体验的外部语言显示,他是有切肤之痛的!几乎所有的女人都会“崇拜”“大家”——大企业家、大音乐家、大作家、大主持人、大画家、大科学家等等。但是,如果有机会和这样的人机遇或相恋,一定要想清楚:这样的人往往人格特别、情趣特别、行为特别、思维特别,很多有幸嫁给“大家”的女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婚姻是自己的,不是给别人看的。我被别人羡慕,但其实我也在羡慕别人。
别人羡慕她,是因为身边有一个不平凡的男人;她羡慕别人,是因为别人可以过一种正常人的生活。生活是平凡的,嫁给一个尘民,可能拥有“改造这个男人的余地“,但嫁给一个“大家”就只能任他改造了。当然,幸福的一对,是要学会适应的,而不是改造。但是,道理说来简单,但做起来很难。夫妻由于过于熟稔,因此会不自觉地想对对方加以改造,这是人性的弱点——往往人都从自我出发,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大家”受人仰视,但夫妻不能仰视,然而,“大家”是需要别人仰视的,这样就会不自觉地带到夫妻关系中,令夫妻关系不同寻常。即便相互适应,也希望别人适应自己。如果不是有非凡驾驭能力的女人,不要轻易嫁给“大家”。
托尔斯泰夫人难受了一辈子,或许就是明证。连看她不惯的高尔基都替她说话了,说明她的确不容易啊。“大家”头顶有光环,公众一般受其吸引,若有夫妻矛盾或者离婚事件,一般指责会朝向本已是弱势的你,你如何应对?没有受罪的心理准备,对不凡之男,还是“隔岸观火”吧。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