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咨询:该主动干预?还是被动等待?

(2007-05-22 09:32:48)
标签:

心理咨询

干预与等待

分类: 心理知识
心理咨询:该主动干预?还是被动等待? 应《青年心理》杂志之约发表观点

心理咨询:该主动干预?还是被动等待?

 

 

    我的观点是:两方面应该结合。我觉得正确的表述方法应该是——主动宣传心理健康对人类的重要性,主动向人提示心理亚健康的苗头和征兆;若有人主动问诊,应认真对待每一个来访者。

    缘何这样说呢?自感心理有问题,寻求心理咨询,是一个人的权利;而哪怕明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亦不愿进行心理咨询,同样是一个人的权利。“天赋人权”,我们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首先应该有“人权”概念,有“人本主义”思想,而不能在这个问题上“小题大做”、“盲目出击”、“主观臆断”、“伤人自尊”。要知道,“越有病的人,越觉得自己没病;越没病的人,越觉得自己有病”,这本身,就已经是心理亚健康了,我们对于心理亚健康甚或不健康的人,只能“心存善意”地去提示,而不能“绑”人家去问诊。众所周知,良好的医患关系,是治病的前提。心理咨询的切入点或者切入时机如果有问题,就会败在初始阶段,即便患者咨询了,效果也不会好。我觉得,只有适度把握好态度和“火候”,才能有好的效果。

    心理咨询,是一项服务工作,我认为,最好的服务意识是“出现在该出现的时候”,最佳的服务理念是“谦虚和真诚”。心理有问题的人,就像别的人一样,我们应该尊敬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

    生活中甚至我们身边有不少人,我们明显地感觉他们有心理问题,完全暴露在你的面前,但他们不自知、不自觉,这时候,我们怎办?我认为,一要戒除心理咨询师觉得谁都有病的“职业病”心态,多问自己几个问题——“他真的不对劲吗?哪里不对劲?”确认之后,善意提醒;二要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适时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多多参与公益事业,将专业知识惠及大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中国现有心理卫生知识不为人重视的情况下,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应该心怀宽广一些,不能急功近利,而应多为普及工作献计献策。(王建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