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青年心理》杂志之约
谈对中国心理咨询业的看法
我觉得目前的情况挺“乱”的。也许好的从业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价值,不好的也许“到处都是”,关键是好和坏如何鉴别是个大问题,靠学历吗?高学历低能力的人比比皆是;靠与国际接轨吗?不符合中国现有国情;劳动部的资格考试行吗?不是万能药,而且有很多弊病,很难通过一次考试定真伪;靠法律吗?一个【北京市精神卫生管理条例】不能包治百病……
似乎这些尚不是关键的问题,其实最难的问题是: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随着社会不平等的加剧;随着罹患心理疾病的人群的扩大;随着潜在心理问题人群的增长……最应该加强的是对心理卫生的重视——无论是各级组织还是从业者或公民个人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强化,警惕自己或身边人的心理健康,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和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自我评价,降低自杀率,降低攀比心理,降低反社会人格的出现比率,增强人们的安全感……而这些都仰仗百姓对于心理疾病的重视和自觉。当重视和自觉出现的时候,心理咨询业的前景就会好起来。这需要政府积极行动和鼓励。
其实,对于心理咨询业,学院派、医院派、草根派、自我派……说法多多,这是学术问题,不是问题的根本,因为对于任何事物都会有各种流派,学术主张的不同、方法的不同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关键在风气和制度,关键在科学化和人性化。而这些,不是哪个咨询师个人和某个流派可以左右的。
说到咨询完毕后,何种咨询方法是好的、有效的,这要看被咨个人的主观感受。世上没有万能医生和万能药,关键要看被咨的感觉。我主张各种流派要互相交流,共同为中国的心理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