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青年心理》杂志发表我的点评
离婚,悄悄走近80后
据报道,在2006年,上海办理离婚手续的夫妻较2005年增长21%。一位法官指出,几乎每三对来打离婚官司的夫妻中,就有一对是25岁以下的年轻夫妻。
网婚、速婚、闪婚,各种五花八门的新名词纷纷涌现,说的都是“80后”的感情周期快。 短平快的结婚方式带来的问题也不少,这边媒体热炒“80后”结婚,那边就有“80后”离婚的消息不断见报。“独独结合”,个性太强、独立生活能力差、难相处……毛病一大堆。2006年10月,上海一名25岁男子“46小时闪婚,100天闪离”的亲历,成为传媒关注焦点,相关故事至今在网上广泛传播。
80后的情感婚姻,看来麻烦还真不少!
在北京市海淀区社区服务中心门口,记者拦住了刚刚办完离婚手续的一位年轻女性。几天的争吵,疲惫似乎还挂在她的脸上。在记者的邀请下,她回忆了这段刚刚结束的婚姻……
李雪和赵博应该属于闪婚一族——2005年11月,李雪刚刚结束了一段两年的感情,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赵博。他和她都是81年生人,一个在电信营业厅上班,另外一个是小学教师。从交往到领证,仅仅有半年时间。
因为没有坚实的感情基础,也没有高学历换来的好工作,两个人的婚姻不久便出现了危机。虽然结婚前,赵博家为他们买了新房,付了首付,可每个月还是还需要还款1500块。他俩的月收入加在一起还不到4000元,这点儿钱只够他们吃吃喝喝玩玩半个月的,后面的日子完全是靠双方的父母支援。
2007年春节,李雪和赵博回婆家。赵博的妈妈真没把李雪当外人,让她干了这个又干那个,七大姑八大姨的都要李雪打理好。她活儿没少干,但心里却写满了委屈,她怎么也没想到婆婆竟会对自己这么不客气,十多口子的碗筷都要自己一个人洗,就连来串亲戚的小孩子,她都得负责哄着。她想不明白,短短一年,变化怎么会这么大,“去年春节我俩刚交往,春节时来他家,他妈对我特别好。记得吃完饭后我刚一碰碗边,他妈就说,‘小雪你别管了,你歇着吧。’可今年,我刚刚嫁到他们家,他妈就把我当保姆。简直就是欺负我!”
为了这,整个春节小两口只做了一件事——吵架。吵到最后,两个人离婚了!
对于80后的离婚现象,许多媒体已经做了一些报道。众多年轻人纷纷发表了他们的看法……
王灵 女 80年生
我觉得,面对结婚一定要谨慎。嫁给一个男人的同时,意味着嫁给了他们一家人。本来打算明年结婚的,但现在我还真是要再考虑一下了,因为我好象还没做好当人家媳妇的准备。
陈博宇 男 82年生
虽然听了一些同龄人离婚的报道,但我觉得这并不是不结婚的理由。我们父母那代人,他们结婚的时候没有自己的独立住房,生活条件也不及现在的十分之一,他们现在不是还过得挺好么?结婚是感情的产物。
杨琳 女 84年生
其实,一直以来我都有恐婚的心理。我和男朋友交往已经三年了,他对我也不错,去年毕业后我们都找到了工作,可就是收入不理想。刚毕业那段时间,他就和我谈起了结婚问题。可我觉得,婚姻离自己还是件很遥远的事。更何况周围那些“80后太太团”的女孩子早早地嫁人生子后,生活并不快乐。结婚不是儿戏,只有在各方面条件都有保障的前提下,我才会考虑。
王建一点评:
“80后”的婚恋问题经常见诸媒体,似乎已经不是新鲜话题了。但是,随着“80后”进入婚龄,这个问题便愈加凸现。我个人是比较认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他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似乎比较适合分析“80后”。这一代人,因为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太多的呵护,几乎像王子、公主一样长大成人,在家里呼风唤雨、说一不二。个人各种欲求从小都被父母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拼命满足,从而造成“80后”非常的本我化和自我中心主义,从而社会化程度不高,在进入婚姻和社会方面存在一定障碍。
本我是生物本能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它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心理社会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他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它遵循现实、理性、责任原则。超我是道德理想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是道德化社会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它具有三个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在人格结构中,本我是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它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现实、理性、责任原则。超我是人格最高层次。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80后”恰恰是在本我阶段,关爱“超量供应”,导致人格形成发展阶段出现失衡;而在自我形成阶段,自我分化时没有形成现实、理性、责任人格,等于是先天有问题,发育又有问题,自然走向不了超我——自我道德约束和社会道德约束。然而,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交织,方构成人格整体。 至此判断,“80后”显然不够成熟或曰成熟滞后。按理说,读完大学后开始同居或者结婚的青年男女,年龄都25岁左右了,但他们却像两个小孩子凑在一起“过家家”,相互不愿为对方负责任、相互都想让对方照顾自己、相互都想花对方的钱、都不想买菜做饭刷碗……正如上面列表所言,相互抱怨,都觉得自己委屈……
怎么办?似乎是一个很让人头疼的问题。其实,也不必太悲观,这个现象不是大陆独有的,包括中国台湾、日本、意大利等等地方都出现了所谓的“草莓族”“啃老族”。就大陆而言,有一则调查报告总结了“啃老族”7类常见人群:第一类是高校毕业生,对就业过于挑剔;第二类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为由自动离职;第三类属于“创业幻想型”,虽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没有目标,又不愿当普通打工者;第四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的频繁跳槽者;第五类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的紧张繁忙相对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不就业;第六类人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干中低端劳动力工作,但因怕苦怕累索性躲在家中;第七类是考研一族,他们对辛劳的父母,怀着发自内心的愧疚;对远大的理想,又有着不切实际的追求。矛盾交织之下,他们边“啃”书本,边“啃”父母,陶醉在对未来的种种设想之中。以上7类人似乎连心理“断奶期”都没过,而这种人多是“80后”。头疼、指责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对“80后”是充满乐观和信心的。“80后”其实挺可爱的,虽然他们在比较优越的环境中长大,让人觉得骄纵了一点,但是他们年轻、聪慧、机智、适应力强。他们中间有很大的比例熟练地掌握着现代科学技术,潜力无穷。他们最大的优点就是有创意。大陆老一辈的人做事比较一板一眼,但“80后”做起事来,就显得天马行空、很有活力。他们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很快、很强,是富有创意和创新能力的一代。
我认为:“不必在乎什么“80后”的说法,我们应该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就业问题。而洗碗、洗袜子等小事,不会也罢(当然会更好),现在社会化服务程度很高,有些家务可以不自己完成。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个人认为,在互联网的时代,姑且认为过时了。至于说博爱、小鸟依人等问题,那不是“80后”的专利,哪个时代都有这种现象。
有些与我年龄相仿的人,看不惯“80后”,但试设想,我们的孩子是“90后”,如果对“80后”都容忍和接受不了,怎能与自己的孩子“和谐共处”、“平等相待”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点和风格,风格迥异,和谐相处也许是最平和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