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与大陆的“80后”
王建一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根本不能武断地说哪一代人比哪一代人一定强或弱。一句“这代人没用”就“毙”了“80后”肯定不对。
在台湾,把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新生代通常被称作“草莓族”,他们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一般家庭孩子多的也基本不超过两个。之所以称这些人为“草莓族”
,是因为草莓这种水果,外表光鲜亮丽,却质地绵软,稍微施压就变成一团“肉酱”,表层却疙疙瘩瘩富有个性,与他们相处要十分小心。
据台湾人力银行所举的案例:某网络公司,刚招聘来的“草莓族”企划,没想到这位新人上班三天后,就无预警地没来上班。因为经理没有接到任何离职申请,再加上该名企划是外地人,所以经理忧心如焚,生怕出什么事。他连续几天电话联络,对方都不接听。就在快报警的时候,企划的手机终于通了。当经理询问:“到底发生什么事了?”没想到那个“不辞而别”的企划,竟然若无其事地说:“唉呀,我觉得工作太辛苦,就不想去了呀!”经理耐心劝慰,告诉她说:“你打电话来说一声就好了,也不至于让我如此担心啊!”但企划的反应很奇怪,她说:“我想几天没去上班,你们就该知道我的意思啦!有何好紧张担心的?”经理听后气得要死。
大陆类同“草莓族” 被称作“80后” 的一代,基本是“一胎化” 政策使然。一位HR专家说: “一胎化政策,城市家庭只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自然就成为家庭的中心。中心去谋职,有时候后面还跟着不放心的家长。这些人参加工作后,凡事都以自己感觉为主,抗压性低,崇尚物质利益,和同事积极合作的能力较差。”
有这样两个例子:在某人才市场碰到湖北大学毕业的小胡时,他正在人群里挤来挤去找工作,脸上挂满汗水。小胡去年大学毕业,在某电脑城上了半年班。今年年初,在同学的召唤下来到北京“淘金”。到北京半个月后,小胡找到了一份招投标员的工作,月薪超过千元。起初在上司的安排下跑政府相关部门还算可以,但中途换了一位严厉的顶头上司后,小胡开始经常挨批评,这让他受不了了。“到哪儿还找不到一份工作?何必在这里受气!”
小胡负气辞了职。后来,小胡找工作一直不顺利,他后悔当初太冲动,沉不住气。
小艳的境况与小胡有些相似。小艳前年大学毕业后,到某集团公司销售部门上班。一年时间里,她的业绩不甚理想。公司领导综合考虑后,有意利用她的长处,把她调到行政部门,任总经理办公室秘书。公司本来想继续培养这名新人,但她自我感觉不佳。没上半个月的班,小艳就借故请了长假,赋闲在家。
追求自我价值、在乎自我感受,吃苦精神差、忍耐力低下,漠视权威、不把主管、领导放在眼里,工作没有定性、只要有更好玩的工作或较高的薪水,就会见异思迁。这些现象是他们自小生活在“家庭过度保护” 、“自我中心主义” 环境下的必然产物。
台湾104人力银行行销总监邱文仁认为,台湾“草莓族” 、大陆“80后”问题的根源,在于他们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后,处于不知所措的困惑时期,太多的事情父母、学校没有告诉他,这让他们不知所措。“他说:“他们之所以会那样自我,对工作如此退缩,就是因为困惑的关系。”
与台湾“草莓族” 相比,异地同型的“80后”,另有自己的一项特色,那就是区域性的问题。城市的“80后”
问题较为严重,而偏远、经济情况差的地方,就不容易出现“80后”
。是不是将来职场上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企业在选人才的时候,同等条件下把目光集中在偏远、经济情况差的地方出来的人呢?
尽管台湾“草莓族” 与大陆“80后”
这一新生代在职场表现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一些专家对他们仍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曾任台湾美林证券公司总经理的马淑静认为,“草莓族”其实挺可爱的,虽然他们在比较富裕的环境中长大,让人觉得骄纵了一点,但是他们年轻、聪慧、机智、适应力强。他们中间有很大的比例熟练地掌握着现代科学技术,潜力无穷。面对大陆“80后”,我的朋友北京润讯公司总经理刘燕军认为:他们最大的优点就是有创意。大陆老一辈的人做事比较一板一眼,但“80后”做起事来,就显得天马行空、很有活力。“他们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很快、很强。”
谈起台湾“草莓族” 与大陆“80后”,我坚信:“不必在乎什么草莓族与80后的说法,我们应该关心能否从他们当中挑出优秀的人才来。任何一代人,都有优秀的人才,草莓族与80后也不例外。”
有些与我年龄相仿的人,看不惯“80后”,但试设想,我们的孩子是“90后”,如果对“80后”都容忍和接受不了,怎能与自己的孩子“和谐共处”、“平等相待”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