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
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
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
——余秋雨

废墟是课本,
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
废墟是过程,
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
走向新的废墟。
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
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
——余秋雨

望眼长城,在此蜿蜒而生,落座千年,
见证历史的金戈铁马,战马嘶鸣,
见证民族的兴起沉浮,纷争融合,
眼前这番景色又勾起了一段历史的记忆......

旧广武古城,雄踞雁门关前,南望内长城,东靠新广武城,北邻汉阴绾故城,西接辽代雁门关关城遗址,是历史上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重要地带。对峙的敌楼,相望的烽火台等,构成一条坚固完整的战事防卫体系,游经此地,站在长城与古城之间,顿时能感觉到当年古战场壁垒森严的战斗气势。

【历史遗迹“过度修复”要谨慎】
就在最近年,山西省文物局拨款设专人保护和管理,这里的城墙被修复起来,记得上次来城头还是蒿草丛生,塌陷之处随处可见,如今城墙的垛口出一眼望去全是新砖砌成,新旧很分明,这就是修复后的样子。
从学着余秋雨的文章中能够读出他是反对修复长城等一些历史遗址的,比如《余秋雨散文》中:“长城是劳命伤财的无效工程、无效劳动。从秦王朝到元明清,五胡乱华、元朝灭宋、满清灭明,长城起了一点儿作用吗?......”再如:“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而我也有此同感,遗址乃至于废墟,是真正见证历史的遗存物,也是历史更新文明进化的蜕皮过程,翻新修复固然再现了历史恢宏,拉动了旅游,然而过度翻新修复重建,表面上保护了文物,实则改变了价值取向,就好比给一件价值连城的古董刷上了一层漆一样,修复与不修复之间,修复什么,什么不能修复,修复多少,真是值得思考......

旧广武城始建于辽、金,为雁门关之山前防御据点,今存较完整的古城墙系明、清修建,城内街道建筑布局基本保留原制,旧广武城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辽代古城。





从地理上讲,雁门关属于代县,广武则属于山阴县南,千年之前的刀光剑影、浴血拼杀、马革裹尸就在这片对峙的山北开阔地带之间。
与这里不远还有做新广武城,现在的广武城,在当地一般会被分别称为“旧广武”和“新广武”。关于这两座古城,还有一个奇怪的民谚,叫做“新城不新,旧城不旧”。原因是,新广武城虽然是明代修建的,但地基却是用的战国时代的遗址,算是重建;而旧广武城是宋辽时期修建的,实际上要比新城始建晚了1000多年。







城中目前大概生活着200户人家,很多人都姓李,自称是汉代“飞将军”李广的后代。他们说,这里之所以叫广武城,是因为先祖李广在此屯兵,后人取“广”字和“武”字,给此城命名。宋朝大将杨业多次领军在此征战,杨业的儿子杨延昭把此地作为屯兵的军备库。





在古城里边,很多宅院里挂着巨幅照片,这里俨然成为摄影爱好者们的拍摄基地了,据说, 古城内现有居民不足420户,人口估计有1670人。 新村在城西边,老村大多是平房和放弃的土坯房,显得有些破烂,但历史沧桑之感十分突出。


【心旅程】
2014年4月18日整理发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