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天的情怀,草原的胸襟。
这里云与天连在一起,天与地没有边际,让人感到天地人合一的永恒......
在这里的,天边与地平线交会,广袤的草原绿茵如毯,绵延的高山,万顷碧波的林海,额尔古纳河称作母亲河,是蒙古族的发祥地。----那湛蓝的天空、那朵朵白云、那星星点点撒落在河边的蒙古包,那成群肥壮的牛、羊、马,还有那盘旋在蓝天白云间俯瞰草原矫健的雄鹰。处处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绿草如茵。
这里的牧民拥有着质朴的民风和博大的胸怀,成吉思汗从这里踏上征程,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牧民用热情和勤劳谱写着对这片广袤草原赋予的那份厚重与使命。
这里就是陈巴尔虎草原,一个梦开始的地方......


每年的入秋时节,牧民们都要去收割草,在广阔的草原上扎起一垛垛圆形的草捆,经过风吹日晒,形成干草,然后再用车拉到牧区,作为入冬以后牛羊牲畜的饲料,因为在冬季当大雪覆盖之后,牛羊吃不到草,会影响成长。另一用途,有些还会把这些草当做来年的肥料。

呼伦贝尔大草原十分的广阔,从海拉尔出来向西北部穿行30多公里变回进入陈巴尔虎草原。因为进入秋季,这里的草大多已经枯黄,仅在一些湿润的地方还能看到成片的绿草。到陈巴尔虎草原欣赏秋景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草原的秋色很迷人,色彩很丰富吸引很多摄影爱好者前来旅行拍照。
这里的草原黄的比内地偏南的地区要早,每年进入九月份就进入枯黄期,本人这次驾车之行正值九月初,看到的照片也就是这个时期拍摄的。
这里每年不同时期景色不同,5月份慢山的红杜鹃开放;6月—8月水草丰美,是观赏草原的最佳时期,处处蓝天绿草;9月份草开始变黄;进入10月份几近枯黄,有时会下起小雪,万里肃穆。在不同时节欣赏到的景致也有所不同。

穿越历史沧桑,九曲回肠的莫日格勒河,穿越沃野千里的大草原,随着地势的起伏蜿蜒流淌,勾勒出一片神奇的土地,蓝天碧野、曲水远山,向你讲诉一个古老的蒙古故事。
【陈巴尔虎草原 简介】
眼前的这条河叫莫尔格勒河,沿着河流往东便能看见著名的金帐汗蒙古部落旅游区。脚下这片神奇的土地属于呼伦贝尔地区陈巴尔虎旗(巴彦库仁镇)。这里以蒙古族为主体,包括汉、鄂温克、达斡尔等14个民族,总人口6.9万人,全旗1.86万平方公里,草原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因为有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等5大河流从这片土地上流过,它号称是世界上最大最纯净的草甸草原,丰茂的草场,培育了三河牛、三河马和巴尔虎羔羊。
据资料介绍,南北朝时期,巴尔虎部落为“拔也稽”;隋唐时期称它为“拔野固”、“拔野古”或“拔也古”等。《蒙古秘史》和《史集》、《元史》称其为“八儿忽”、“八儿忽惕”和“八儿浑”。明末清初的各类史籍称其为“巴尔虎”或“巴尔虎斤”等。公元十二至十三世纪,成吉思汗在此用兵,逐鹿争雄。清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征服贝加尔湖地区的蒙古诸部。17世纪上半叶,沙俄开始涉足贝加尔湖以东地区,迫使贝加尔湖沿岸游牧部落迁到喀尔喀蒙古地区,巴尔虎成为喀尔喀蒙古的属部,生活在喀尔喀蒙古北部,其中一部分移至嫩江中上游。1732年一部分巴尔虎人到此地驻牧戍边。目前,呼伦贝尔地区不仅有陈巴尔虎旗,还有新巴尔虎右旗和新巴尔虎左旗。
【如何区分陈巴尔虎和新巴尔虎】
据说在十七世纪,古老的巴尔虎民族,从贝加尔湖(古称“北海”)迁徙到现在的呼伦贝尔地区,是分批分年代迁徙过来的,先迁过来的在呼伦湖以北的广阔地带落脚,称作“陈巴尔虎”,随后陆续迁过来的叫“新巴尔虎”,在呼伦湖南部一带扎营。

























【心旅程】
2013年9月初 内蒙呼伦贝尔自驾行 行摄陈巴尔虎草原
2013年10月10日中午
整理发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