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汖村,是一个千年古村,
同时也是个与世隔绝的村,
地处大山腹地
更是个孤村......

学建筑设计的可能都知道有个英国设计师叫布莱恩·劳森的,曾讲过这么一段话:“无论在世界任何地方,只要有人聚居,你就能发现使用空间的支配规则,这些规则中的一部分,可能纯粹只和当地社会习俗有关,但更多的既反映了我们心里最深层次的需要,又反映了人类的特点。”
于是,我们看到的很多因地制宜、因山就势,成了乡土建筑的最大特点。

山为骨架
水为血脉
吾生于斯长于斯
世外田园
耕读文化
吾游于斯叹于斯

近几年乡村旅游兴起,风貌古朴、个性鲜明的古村落引起了旅游观光的热潮,而那些承载着世世代代人文情感的乡土建筑,成为观光者和探访者最具欣赏的地方,在山西像这样的古村有很多,每个古村落都饱含当地人文特色,最常见的算是明清建筑了,这也是我国至今留存最广的一种古民居形式,而,今天在这里所展示的乡村民居建筑,却具有着浓郁的江南韵味,有些还有吊脚楼式建筑风格,这是怎么回事呢?当我游历了这个古村之后,回去查了很多资料,方才得知,这里曾有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大汖村的缔造者是个南方人。现在的大汖村居民均为韩姓,元末明初,韩姓祖先移民来到离大汖不远的沙湖滩村,后又移居大汖,算起来已快400年了。但在他们的祖先来到此前,大汖已经建村。后来大汖村的整个院落建筑风格也基本遵循江南小楼的某些特点,采取上下二层的造型,风格有点像南方的干栏式建筑,看似连接,其实各自分离,上下参差却实为一家。韩姓祖先由村中一座坟墓挖出的砖刻文字记载所知,首建大汖村者姓马,是个朝廷大臣,南方人。从这个故事中不难得出这里的建筑具有江南风韵的原因了。

【大汖村】
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盂县深山沟谷中的大汖村,是迄今发现的盂县现存最古老的村落。汖,当地人读“昌(chang)”,在电脑中查得读“品(pin)”。大汖人说,山水为汖,表示水从山上流下来,就是我们说的瀑布。因为原来进到大汖村的山口有三条瀑布,村子又居最大瀑布之地,所以取名“大汖”。
与布达拉宫相仿,大汖是一座建造在一整块巨石山坡上的村庄。依山就势,顺坡而上,层层叠加,参差错落。自下而上,参差十多层,80多家,依偎生存。最高处的房子,海拔达800米。大汖村又被誉为“大山深处的布达拉宫”。



对大汖村,早已听说,此次是慕名而来,今年五一小长假的第一天,从太原到这里,全程近200公里,经太阳(太原到阳泉)高速到盂县县城,向北进入 214省道,据说一直沿此路走下去能到五台山,不过还可以,一路之上经常能上一百迈,只有两处有探头,要注意。途中去藏山的车辆较多,大约走七八十公里到达梁家寨乡,在梁家寨有条小路向南(一进村就右拐),一直走下去可到大汖,这是一条盘山的土石路,比较难走,大多路段只能通行一辆车,遇到上下错车,还真得下番功夫才能错行,可能也是因为小长假的原因,来这里的人稍微多了一些,我遇到三次错车,说实在的比较艰难,还在窄窄的盘山路上倒行了几十米,总不能堵在这儿啊。这条路大约七公里,却要花费你差不多50分钟的时间,感叹这里真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村落。我一定要探个究竟!








【关于大汖村】
若干年前在大汖的一处山崖里,发现了一座被毁的庙,庙里头还存着几座石制的神像,在一尊最大的石像背后发现了有关的文字记载,上面标注的年代是金代承安二年,按石刻记载算,大汖村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大汖村原有人口320人。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青壮年大量外出工作,现在村里仅有11户,17口人,均为老年人,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也超过50岁。大量的房屋由于久不居住,房子塌毁严重,实在令人可惜。




这里的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民风纯朴,热情好客,村中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至今还保持着原始的古风古貌。
与村民们相处,总有一种不吐不快,
无所顾忌的安全感。



走进大汖村,脚下踩着的全部是石头,而且是步步登高的台阶,它们连通了村里的每一家每一户,这里完整保留了山西盂县古老的传统与民俗,真正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月29日时近中午,我登上了村子的最高处,在这里有户人家,冒昧的敲开一户村民的门,三间房里住着的两位老人,正在准备点火做饭。她叫胡巧双,82岁了,是村中年龄最大的女性,大娘对我很热心,还硬要留下我吃碗面,由于怕给大娘家添麻烦,我借口外面有同伴等着一起去吃饭而谢绝了大娘的好意。

大娘撩起门帘,目送我走出院门,还不时地嘱咐我几句:
“下去的时候注意脚下,慢些走啊。”














哈哈 本人借此地 以示留念
心旅程:2013年4月29日自驾大汖村
2013年5月2日 整理发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