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公里的百草口长城,一路走来尽显残垣断壁满目疮痍,倒塌的城墙,崩落的敌楼,前世的祖先付出了不知多少血汗和生命的这面令世界惊叹的伟大的墙----此时横亘在这里,在我的视野之内,无处不在,青天之下,无所不包,仿佛包涵了对后世子孙无限无尽的悲哀,深于一切言表----让我无处可逃!


万里长城从春秋战国开始,伴随着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行进。众所周知,一部悠久的古代中国文明史,封建社会是最丰富最辉焊的篇章,举凡封建社会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历史事件,在长城身上都打下了烙印。金戈铁马、逐鹿强场、改朝换代、民族争和等在长城身上都有所反映。长城作为一座历史的实
物丰碑,将水文在中华大地。
而古长城的遗址却散布在北方多个省份,其中山西段长城亦有十分特点,其蜿蜒起伏、雄姿百态、气势磅礴,在中华大地的长城遗迹中显示出无穷的魅力,山西百草口长城就是现存的一段明长城,是比较有特点的包转长城,从图片中一目了然了......
【关于山西境内长城】
山西有不同时代的长城总长度累计3500多公里,属长城分布较多的省份之一。山西境内的长城,承载着太多山西的历史信息和社会人文信息。现存较完整的城墙和遗迹有1500多公里。山西长城遗迹按朝代可分为战国长城、东魏长城、北齐长城、北周长城、隋城、宋长城、明长城、清长城,但以明长城修筑规模最大,前后共修筑了154年。作为当时拱卫京都的屏障,明长城分外长城和内长城,外长城约450公里,由河北省怀安县延入晋北的天镇县,向西再向西南,经阳高、大同新荣区、左云、右玉、平鲁、偏关,直达黄河东岸;内长城约400公里,由河北省涞源县延入灵丘县,向西再向西北,经繁峙、浑源、应县、山阴、代县、原平、宁武、神池、朔州朔城区,至偏关白羊岭(古称丫角山)与外长城会合。另外还有沿黄河修筑的从偏关老牛湾到河曲县石梯子的长城,沿太行山脊修筑的始于灵丘县牛邦口经五台、盂县、平定、昔阳、和顺、左权至黎城东阳关的长城。山西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一些长城关隘如著名的‘外三关’偏关、宁武关、雁门关,就全部在山西境内,而平型关、娘子关更是闻名遐迩。
【关于百草口长城】
雁门关的白草口长城,又名猴岭长城,是山西屈指可数的包砖长城。位于山西省朔州山阴县和忻州代县交界的白草口村边上,为明内长城,也叫内边。西起白草口河东,东至新广武村,全长5964米。
这段保留至今的长城,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巡抚都御史李景元所筑。白草口为唐雁门关即西陉关北塞,新广武为明雁门关即东陉关北塞。长城外砖砌,内土筑,高8~10米,上阔4米(史载一丈五尺)。靠白草口一段,原垛口、女墙筑于石山上,现内无土墙,唯有砖垛口,巍然矗立于奇岩陡峰之巅,十分雄险壮观。暗门筑于内可屯兵、外可冲锋的地段。门洞砖券,高2米,宽1米,门置距外墙0米处。长城顶部三层城砖铺面,可以走马。长城附近建有烽火台、兵营暖屋(现毁),白草口长城是万里长城上保存最完整的一段,为长城的精华所在。




【崩塌的敌楼】
对长城的破坏有自然和人为两种。
1、自然破坏方面,长城历经千百年风雨、地震等侵袭和破坏,由砖石砌筑的墙体普遍存在着内部结构改变,许多地方的墙体有不同程度的受损,这些破损的地方基本上都不能得到及时修复,坍塌状况越来越严重。
2、长城的人为破坏,主要是4个方面,一是取材性破坏,即单位或个人取长城砖、石、土等材料,作为其他建筑材料使用;二是建设性破坏,即在城市建设或工业、农业、交通等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对长城造成损害;三是旅游性破坏,即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对长城及其环境造成的破坏;四是修复性破坏,即在对长城进行维修和复建的过程中,不遵照历史的真实,不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从而造成对长城的破坏。









我们摄影师在扣动快门,为拍摄出的震撼照片儿津津乐道之时,
在感受残缺的长城给我们带来无限遐思震撼的同时,
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严峻课题,
那就是,长城的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心旅程:
9月15日登临白草口长城
10月9日
整理发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