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通讯写作应刻画脾气个性

标签:
教育新闻 |
分类: 新闻江湖 |
向《浙江教育报》学写新闻02
人物通讯写作应刻画脾气个性
咳咳,郑重声明:特级教师陈耀,即点评新闻里的当事人,我认识。而且已经七年了。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互加了微信。
别把豆包不当干粮,俺李胖,也是有头有脸的人。可不是么?昨晚,我在电视上看到乔·拜登,他还朝我挥手哩。
今天点评的,仍是2015年《浙江教育报》上的一篇新闻:
陈耀:“科学狂人”的“全人之美”
本报讯 (记者
胡梦甜) 初见温州市籀园小学科学教师陈耀,这个中等身材、眯缝着小眼、一身休闲装扮的质朴男人给记者最大的印象是“忙”。双休日、节假日,他和孩子们去山间田野作科学考察;下班后,他到学生家中指导家庭实验;每周,他都会驱车1个多小时前往偏远的山村学校支教……
【第一段点评】
第一段先从人物外貌说起,亲切,直观形象。
“双休日、节假日/山间田野”“下班后/学生家中”“每周/偏远山村学校”这三组关键词,都呼应了本段的“忙”。
人物通讯,重在通过“立”人说故事。当事人长相、性格怎样,当事人的贡献与精神如何,甚至他们的口头禅是什么,有必要简约呈示一下。
从教20余年,“科学狂人”陈耀带着孩子沉浸在科学探索中,爬遍了温州方圆百里每一座山,开坏了自己的两辆汽车,自费买了10多万元的科学实验器材,发动建立了2万多个家庭实验室……就在不久前,陈耀获得了全国杰出中小学中青年教师评选金奖、首届“全人教育奖”提名奖。面对这些光环,他淡淡地说,自己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科学的魅力。而在学生眼里,陈耀就是那个总能变着魔法为孩子开启科学宝藏大门的“阿里巴巴”。
【第二段点评】
直接亮出数据,多个细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两个国家级荣誉点出了新闻的缘起。借当事人之口引起下文。
“科学狂人”“阿里巴巴”,让读者对当事人的故事充满期待。
“出发,去大自然考察!”师范专业毕业后,陈耀在新桥镇一所农村小学任教,几乎每个周末,他都会开着他那辆二手桑塔纳,带孩子们去山间田野寻找“宝藏”。考察老鼠山遗址、探寻桃花水母的踪迹、追寻瓯越先民的足迹……规模最大的一次,他带着100多个孩子去金蟾山考察植物。他们用了整整一年半的时间,对整座山上300余种植物一一分类、命名、采集标本、建立档案。遇到不认识的植物,他就和孩子们去田间问农民,去城里找专家,去图书馆翻阅资料。最终,汇编成一本《新桥植物志》,这一项目获得了全国第四届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第三段点评】
开段直引,短句子很利索。
探寻山间田野,求教县城专家……又是一组数据。列举数据的优点是逻辑坚硬,客观可信度高。
以时间为线,故事是从新桥镇开始的。这里也是当事人第一个成功的科学项目。
2003年,陈耀调到了温州市籀园小学,他的“疯狂”也从农村转战到城市。但他很快就遇到了难题:城里的孩子一回家就扎进电子产品的世界,周末又忙着参加各种补习班,亲近大自然成了一种奢望。
【第四段点评】
这一段极短。讲述了当事人从农村转战城市遇到了新问题。
值得学习的是,文字虽短,记者却提及一个教育现象——电子产品与补习班围困了“城里的孩子”。如果说陈耀的新桥镇探索为农村孩子丰富了见识,那么温州名校籀园小学的探索将更有意义,也更难!
记者本段只摆事实,没有推演。
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开始在陈耀心中酝酿:启动“家庭实验室”行动,让孩子们在家中寻找一块属于自己的角落,做自己感兴趣的科学实验。招募发出,最初只有9名学生报名。“他们就是我的星星之火。”陈耀说。就这样,一个个新奇的科学“角落”诞生了。鲁纪的实验室安在一个塑料泡沫箱里,他将泥土装进箱子,划分出几个区域,用来养不同的昆虫,比较它们的生活习性;杨赛程在花盆里种植番薯,研究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作用对番薯的影响……家长们意外地发现,孩子们对自己的“角落”投入了巨大的热情。
【第五段点评】
遇到问题后,新闻当事人祭出新招,启动“家庭实验室”行动,“9名”强调了行动并不轻松。两名学生的做法,呈现了行动的具体样式。家长点评的出现,例证了科学行动的影响力正在扩大。
星星之火很快起到了燎原之势,他的“家庭实验室”行动开始在全国推广。“这样原汁原味、因地制宜的‘角落’,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了孩子的科学素养,没准哪天在这小角落里就诞生了科学家。”陈耀说。
【第六段点评】
这一段的过渡有些突兀,9位学生的行动,怎么就开始在全国推广了?陈耀毕竟只是一位普通老师呀。
点评人也在温州工作,和特级教师陈耀七年前就认识了。我知道陈老师做事特别执著,只要认准的事情他会一门心思钻下去。而且,他特别有亲和力,身边总围着一群年轻人,和他亦师亦友。
点评人相信记者的叙述“星星之火很快起到了燎原之势”,同样相信这“家庭实验室”行动一位老师是做不来的,一定有团队。在陈耀影响下,一定会有更多“张耀”“王耀”带动孩子们参与实验,收获成长。
与此同时,陈耀延续了周末外出考察的传统,带学生去养鸭场提取鸭子的口水做实验;去植物园采摘稀有植物的叶片回去克隆;去农村找更好的洗发水配料;去水库测pH值……在学生们眼里,陈耀就是那个带着他们玩、带着他们疯的“孩子王”。他的一名学生在中考作文中这样写道:“小学的这些年,你一直陪着我们疯,怀念这段没有压力、没有束缚的童年,感谢唤起了我的好奇心、激发了我的勇气、启蒙了我的科学思想的陈耀老师。”
【第七段点评】
此段列举多个实验项目,验证“科学狂人”确实脑洞大。再次转换视角,让学生来小结陈耀对孩子人生的影响。进而将话题从“实验项目”转向“人才培育”。
采访中,陈耀说道,他有一个“2049科学计划”——他教过的学生中已有13名学生赴美留学,他鼓励这些走出去深造的学生学成之后仍然回到中国,成为一批有造诣的中国学者,到2049年,他们当中或许就能诞生出诺贝尔奖获得者。
【第八段点评】
引出“科学狂人”的“诺贝尔情结”。
每年,陈耀都会给学生颁发“少年诺贝尔奖”,不仅有隆重的颁奖典礼,还有精致的证书。他说,要让孩子们从小就体会到科学的意义和价值。
【第九段点评】
强调仪式感。至此,陈耀的工作链条渐近闭环。从山间田野的探寻,到扎根城市的“家庭实验室”;从项目实施,到鼓励少年报效国家。
空余时间,陈耀仔细研究了美国的科学课本,仅去年一年时间就翻译了3本美国科学教材。他说:“美国的科学教材重探索和动手能力,教材内容决定上课环境必须是自由开放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也更为完整。而中国的科学教材过于理性,选材距离孩子太过遥远,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
【第十段点评】
能翻译多本外国科学教材,暗戳戳地点明了当事人的专业素养和广阔视野。
——这正是“狂人”(牛人)必备的内功呀。
“科学课本中不应该只有阿基米德、牛顿,中国的《天工开物》《中国技术科学史》汇集了古人大量的智慧,更值得中国孩子去学习。”陈耀说。他带着孩子们探索青铜器的冶炼过程、仿造都江堰模型、学习打井技术……他告诉记者,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要立志当科学家,相比于科学知识,他更看重的是知识背后的文化,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怀揣一颗中国心,是他进行科学教育的终极目标。
【第十一段点评】
也许记者认为上文叙写视野时,有崇洋媚外的嫌疑,最后一段耍了一个大回转。转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从科技探索归根到“文化教育”。
不清楚陈耀老师受访时是否真有这样的强调。如果真有,记者至少可以掐去一半——科学老师当然可以无比推崇科学教育,未必非得提及“传统文化教育”,甚至“中国心”。第八段已经有“中国心”啦!
如果非要探询记者如此用力收尾的原因,应是这篇人物通讯是因为陈耀获得“全国杰出中小学中青年教师评选金奖”、“首届‘全人教育奖’提名奖”,才采访撰写的。
哪怕有了这个前置语境,最后一段仍显滑腻。
【总评】
新闻文体的种类较多,一般可分为消息、通讯、评论与特写,共四种。
相比消息,通讯具有新闻性、形象性和评论性的特点;时效性要求略有降低,字数更多,内容更丰富。
按内容分:通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
本文全景式记叙了特级教师陈耀老师在科学教育事业上的孜孜以求。忙碌敬业,知识面宽广,不只教学更注意育人,一位敦厚可亲的优秀老师形象得以呈现。这是一篇人物通讯,锁定。
全人教育是什么?20世纪70年代末期,作为全人教育的主要提倡者,隆·米勒(Ron
Miller)正式提出全人教育概念。
全人教育强调“个人的发展应优先于社会需要”。教育在于“使人成为人”,应以人的和谐、整体发展为导向,培养具备整全知识、完备人格、拥有正确价值观和积极态度的“全人”。
用全人的眼光来看,教育应充分发掘人的潜能,促使个体完整发展,即在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都要得到充分发展。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
人物通讯写作应细致刻画脾气个性。只有脾气个性才能突显个体的气质气场,才能将当事人从人群里托举出来。
“爬遍了温州方圆百里每一座山,开坏了自己的两辆汽车……”科学狂人,一组数据确实奠定了基础,可还不生动直观。如果有一个师生憋红脸推车回家的狼狈画面,或者鞋子脱帮的尴尬细节,会不会更形象?再或者,呈现当事人或者做科学实验孩子的糗事,还原某一次沮丧崩溃的情绪?
记者遭遇了陈耀这位教育牛人,也找到了一座新闻富矿。但撰写于2015年的这篇人物通讯,并未写透,火候不够。
冒昧猜测,或者因为版面字数限制上版时有删减,或者因为手边资料不足,或者只因为记者累了……
站着说话腰不疼!
李胖子自己写不出来,还瞎BB。
哈哈,俺就是这样的人,你来打我呀!
汾湖 2022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