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九八〇的情人》
(2009-03-17 09:10:55)
标签:
杂谈 |
不能写字,不妨就多看一些书
收到这一期的《当代》后
我一天就读完了这个名为《一九八〇的情人》的小说
我记得,去年夏天 李陀先生回国时,曾经跟我提起过
后来在一起吃饭,一枫也好几次告诉我,他那里要发一个好小说
说的就是这个,把我的胃口吊得高高的
这一次总算读到了,觉得他们说的确实不错
我很喜欢,甚至有些迷恋
小说写的是80年代的爱情,和一些青年人的成长
那些时间流逝中的迷惘与茫然
那些纠缠在一起说不清的情感
那些隐藏在内心欲说还休的创伤经验
读来令人心疼,令人黯然
而这些又都发生在特殊的年代——80年代
和特殊的地域——北京
作者的文字,温情,灵动,带着怀旧的气息
似乎想捕捉住那些已流逝的珍贵画面
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特定时空的特定情感
那些人曾经如此相爱过,热烈,暧昧,残酷
但又随意地挥洒着青春
而只有在多年之后,才能明白某些秘密
才能明白有一些爱恨和伤痕究竟有多深
读到小说的结尾两节时,我被作者的笔触深深感动了
而最后的两句话,让我默然无语良久
有一种释然,有一种伤感
我不想叙述这个故事的梗概了,我只想说
这个小说让我对80年代和爱情的理解丰富了许多
也拉近了我对北京的认同感
其实关于80年代,我又了解些什么?
我没有亲历过那个年代的城市生活,大多是读书或听来的
我也写过反思80年代文学的论文,也只是因为有些人自我神话的太过分
好像他们一出生就是天才,让我实在看不下去了
关于80年代的学生生活,我听两个人讲起过
一个是还在清华读博士的老何
他85年入北大,完整地参与了80年代后期火热的运动和生活
现在讲起来还是绘声绘色
另一个是我本科的校友梅,他86年入学,是中文系的
我们在骚子营一起住过一年,聊起过那时青春男女的解放与放浪
后来他把这些写进了他的第一个剧本《颐和园》
好久不见了,不知他最近在忙些什么?
记得有谁告诉过我,这本书的作者于晓丹,好像也是我们本科学校的
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不过小说中的场景好像与那里无关
我好像能猜出是哪两个大学,但我现在不说
一枫跟我说,等她再回到北京,一起吃个饭,见面聊聊天
我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我还答应了要写一个评论,好好地谈谈这个小说
也不知道能不能写出来,不过我的评论都是读后感
到时再读一遍,把这首“诗”的意思整理一下,或许也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