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期《人民文学》发表的小说都是中篇,共4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海飞的《看你往哪儿跑》。小说写的是一桩“杀人”事件后,案犯王小奔与警察陈小跑的逃亡与奔跑。这两位旧日的战友和朋友,在新的境况下展开了人生与命运的追逐,在这里“奔跑”逐渐脱离了具体的动作,而具有了象征性的意义,这构成了这篇小说的主要意象。在奔跑中,王小奔与陈小跑穿越了社会现实,在不同的故事中触及到了爱、责任、友谊、正义等命题,也正是在对奔跑的描写中,小说的叙述焕发出了动人的光彩。这篇小说与其说是“写实”,毋宁说是写意的,也正是因此,结尾的过分落实,使小说失去了更加自由的艺术空间。
张翎的《余震》,写的是唐山大地震对一个7岁小女孩一生的影响。在地震前,她生活在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中,但突如其来的地震改变了一切。对她的伤害不只来自于地震,而且来自心灵的地震:当她和弟弟被压在废墟下而只能营救一个时,她清晰地听到妈妈选择了弟弟,而放弃了她。她意外地生存下来之后,无论她在养父母家成长,还是在上海读大学,或者在加拿大写作,都无法摆脱“梦魇”的影响,而陷入歇斯底里、疯狂挣扎之中,直到在心理医生的开导下,她重回唐山,看到年迈的妈妈,内心的苦痛才涣然冰释。小说以大跨度的时空转换与交叉展开叙事,让我们看到“双重地震”对一个儿童的影响,但小说枝蔓较多,切换过于频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艺术效果。
迟子建的《福翩翩》,写两家人艰苦而平凡的生活,力图在烦恼人生中写出生命内在的欢欣,以及彼此的扶持与关爱,作者有很好的构思,但细微处挖掘不够,艺术表现较为一般,作者细腻的长处没有发挥出来;艾伟的《父亲的愿望》写姐弟二人回乡安葬父亲,但骨灰盒在中途被盗的故事,作者将这一故事的诡异色彩出色地表现了出来,并写出了“姐姐”的固执和家庭内部关系的微妙,但小说总体上较为平淡,没有更为丰富的意蕴。
在第2期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张鲁镭的《小日子》(短篇)与《橘子豆腐》(短篇)。前者写一对青年夫妻进城后以卖菜为生的日常生活,后者写的是乡村一家豆腐店及其主人的生活,在对“小日子”的细微描述中,作者写出了平凡世界中酸楚的幸福,现实生活虽然充满艰辛,小说却在其中捕捉到了温情与希望,这温暖的光芒照亮了小说的艺术世界,也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到了生活的内在逻辑。这两部小说不注重故事性,而善于以散文式的笔触描摹世态人情与乡风民俗,《小日子》通篇写的是生活细节,却充满了丰富的韵味,而《橘子豆腐》后半部分三角恋情的加入,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小说的艺术性。
阿来的三部短篇小说中,《瘸子,或天神的法则》、《自愿被拐卖的卓玛》属于“机村人物素描”系列,写了村中两个人物,《脱粒机》则属于“机村事物笔记”系列,记述了脱粒机最初在机村出现时引起的惊奇。这三篇小说借鉴了“笔记小说”的方法,补充了《空山》史诗性叙述中的空白,它们仍有《空山》沉静、克制的优点,但在艺术上不够舒展,或许是受篇幅所限。
晓航的《论我们灿烂的生活》(中篇),与以前的“智性小说”不同,写的是“我”——一个辞职白领的生活,这由小说中的多条线索构成,其中一些人生感悟构成了最出彩的段落,但京味与痞气等特色,并未对以前此类作品有所超越。邵丽的《马兰花的等待》(中篇)写了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农村女子,她到城市做保洁工却幻想着“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同时还穿插了她儿子的成长故事,小说语言清丽,对人物的心态有较为细腻的把握,但却缺乏对生活的穿透力。金瓯的《补墙记》(中篇)则是一篇较差的作品,在人物、细节、结构等方面均乏善可陈,语言上的混杂尤令人难以忍受。
《人民文学》2007年第1期推荐作品
海飞《看你往哪儿跑》(中篇)
《人民文学》2007年第1期推荐作品
张鲁镭《小日子》(短篇)
加载中,请稍候......